十年“卓粤” 佛山创新如何转型

发布时间:2022-07-15 08:05 来源:南方日报

创新佛山,活力涌动。

进军核医学分子影像产业,一类新药研发在佛山加速突破;季华实验室里,“璀璨行动”攻坚显示装备关键技术;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上,“佛山制造”送去清凉……从制造业大市进阶到国家创新型城市,佛山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

星河灿烂望北斗。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国家到省加大力度。前不久,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催生更多原创成果。

实施十年“卓粤”计划,广东踏上了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的新征程。与此同时,作为广东重要的制造业大市,佛山也被广东省赋予了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重任。

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制造业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前不久召开的佛山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命题。

面向未来,在创新转型的“卓粤”浪潮中,佛山该如何把握时代机遇?


顶天立地

发力原始创新融入产业高地

近日,“璀璨行动”在佛山启动。

“璀璨行动”是在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下,由季华实验室(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牵头组织实施、联合我国显示领域优势研究单位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显示产业升级的重大行动,将着力推动显示制造装备技术升级,培育千亿产业集群。

显示制造装备是新型显示产业的核心环节,也是支撑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领域。“璀璨行动”的启动对我国显示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将对我国显示产业链的提升提供保障,有力支撑中国从显示大国向显示强国转变。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打破封锁、突出重围,惟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仅是佛山,从大湾区到整个国家向原始创新、基础研究进发,其时已至,其势正成。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今年3月,广东就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征求意见,提出着力完善原始创新生态,增强产业技术源头供给。

围绕基础研究,一些珠三角城市已谋得先机。在惠州,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加快建设。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大气中子辐照谱仪已通过验收。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不锈钢主结构安装工作已经完成。

截至2021年底,佛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100家,并成功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但另一方面,佛山高水平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高水准科研基础设施数量仍然较少,企业和各类孵化平台以推动成果转化创新为主,“从0到1”的创新不多。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刘焕明认为,借助“卓粤”计划的政策红利,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可以更上一层楼。

“融入‘卓粤’十年计划,加强原始创新,是佛山的重大机遇。”仙湖实验室副主任王志方说,佛山是制造业发展的“中国样本”,如今,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已经成为佛山转型必经之路。

制造业对新技术需求大,是佛山的优势。“佛山是中国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地级市之一,佛山企业有对新技术的需求,那么这个城市就应该有应用基础研究的广阔舞台。”季华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毕海说。

以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崛起为标志,佛山科技正走进新阶段。上世纪,佛山制造牵手广州“星期六工程师”,解决技术难题;“十二五”以来,以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为代表的校地合作机构密集落地佛山,搭建技术转换平台。

近几年,随着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这样的省级实验室拔地而起,从事“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佛山终于有了进军原始创新、基础研发的本领。这也是佛山科技从跟跑、并跑,到争取“领跑”的历史进程。

走到这一步,佛山才有底气跟上广东向原始创新、基础研究进发的脚步。


左右逢源

拥抱大湾区营造创新生态

一个区域的科技创新要整体转型,既要以原始创新塑魂,也要靠创新生态壮大。

当前,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给予佛山“左右逢源”集聚资源的机会。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以港深莞、广佛、澳珠为极点,其他城市协同支撑的“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在这个创新格局里,佛山能够引进更多创新资源。

其中,人才是亟待强化的一环。“佛山要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必须培养更多真正扎根佛山的科研队伍。”毕海说。

佛山多方面加快出手。今年“五一”,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开通,一举连通广州科学城、广州大学城,成为佛山全新的“人才线”。

在佛山高新区内,投资80亿元的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已经启建,这是佛山首个以“人才”为关键词的创新平台,预计到2025年将集聚50名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物,吸引海归及国内双一流高校研究生1500人。这样的做法,让外界看到了佛山塑造科技人才优势的前景。

完善的科技金融支持,也是打造创新生态链的关键要素。“社会资本能加速创新速度、推动成果转化。佛山要推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佛山,支持企业创新。”佛山市英诺创新空间运营总监罗宇说。

今年以来,佛山已有希荻微电子、瑞德智能2家企业上市。其中,希荻微电子是国内领先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之一,其起家离不开佛山科技部门的“天使投资”。

5月,佛山启动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核心意图之一,就是要为创新链上提供金融资本支撑。围绕这一计划,佛山将推动新增上市公司中新兴产业及高科技含量上市公司的占比超过40%,境内上市公司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要达到4%。

为加强成果转化,佛山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佛山市科技“十四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吸引全球知名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落户佛山。

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也正在成为佛山培育新兴产业的方法论。日前,佛山首次宣布,力争到2025年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佛山计划,围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政产学研联动推进若干重点细分领域技术突破,支持海内外企业、创新团队等在本地设立创新载体,牵引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机构联动布局,到2025年初步构建具有佛山特色的半导体产业发展生态圈。


内外兼修

推动企业打造创新“铁三角”

科技实验室要肩负起创新源头的角色,而企业才是佛山整个创新体系的真正主体。

至2022年5月,佛山市场主体已突破120万,其中工业企业超10万家。让广大企业在十年“卓粤”计划中捕捉更多机会、提升创新层次,是佛山科技创新最现实的转型路径。

解析制造业的创新链,当实验室拿出基于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的“试验品”后,还需企业接力,才能将“试验品”转化为“样品”,乃至最终形成走上市场的“产品”。

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企业家、工程师、以及工匠的聚力衔接。这三类人群正在形成佛山制造业科技创新的“铁三角”,成为承接创新技术、转换为产品的中坚力量。

“技术成果只有转化为市场应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企业是完成这一过程的最佳转化地。推动创新转型升级,要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主任工程师章金惠说。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要起到决策、引领作用。为此,佛山高度重视企业家培育,引导企业家狠抓创新。“企业是创新主体,佛山很多企业做得不错,但总体上还有差距。”在今年3月的企业家大会上,佛山市委书记郑轲说,希望佛山企业家站在企业长远健康发展,乃至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新、狠抓创新。

在一些科技型企业,企业家既是企业经营者,也是技术带头人。2022年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佛山林至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王博伟就是典型。他致力于高性能防护材料研发,推出人工软骨仿生吸能材料,在同等吸能条件下ACF厚度是其他材料的1/3甚至1/5,并成功应用到北京冬奥会冰雪项目上。

而企业里的工程师,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的科学家,负责对来自上游的技术进行转化。在佛山市富乐喜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龙克文聚焦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才智,已获国内发明专利授权超过100项,中国专利奖1项、广东省专利奖2项。

佛山既鼓励企业家、工程师,也鼓励技术型工匠人才的发展,因为工匠是创新链上最终的一环。在高明安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技改办主任的岗位上,叶茂盛获得了“大城工匠”的荣誉。此前,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喷釉工艺技术装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已投产,年产能总体提升30%以上,产品质量点从原来78%提升到88%以上。

当企业家、工程师、工匠这个“铁三角”稳固,佛山企业的创新主体就会不断强化,具备承接上游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成果的能力,成为创新生态链上的稳固中轴。

作为企业内的工程师团队带头人,章金惠建议,佛山要加大“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实施力度,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助力企业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先行地。


一线走读

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让“实验室里的科技” 走向市场

走进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E座四楼,中山大学教授王凯正带领团队对薄膜晶体传感技术项目进行持续攻关。作为广科知微(广东)传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科知微”)创始人,他此时的身份不仅是一名科学家,更是一名企业家。

广科知微公司的创立,与跟它同在一栋楼的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佛山产研院”)密不可分。

在正式落户佛山前,项目团队已完成实验室阶段的自主研发并形成核心技术,经过数年打磨,设计、制造高性能的传感器以及基于薄膜晶体管的集成电路芯片。但是,该技术在产业化阶段却遇到了重重困难。

关键时刻,佛山产研院对团队和产业化项目进行投资、同时提供“伴随式服务”帮助破解人才、市场等难题,广科知微得以顺利孵化成长。“佛山产研院有一个专门的技术经纪团队支持我们做管理、给我们很多建议,我们称之为伴随式服务。”王凯说。

佛山产研院成立于2018年10月,是广东省科学院与佛山市政府共同建立的高新科技创新孵化产业基地,也是广东省科学院布局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首个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佛山产研院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健康四大领域,“基于产业链、加速创新链、融入资本链、落实政策链”,探索研发与孵化并举、科技与金融结合、国内与国外联动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路径。

四年来,依托省科学院研究所及相关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与佛山优势产业结合,先后设立院士创新成果转化中心、中白产业技术联合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通过开展资助孵化、揭榜挂帅等活动,引领科技前沿技术项目落地佛山。

佛山产研院在开展产业技术孵化实践中,通过利益捆绑的孵化模式,提高科学家创新创业成功率,广科知微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孵化模式下,科学家以“专利技术+现金”、佛山产研院以“专业服务+投资”形成利益共同体,为初创高技术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融资、科技委托信贷等服务,同时撬动了社会资源、资本,助力初创高技术公司顺利跨越创业“死亡之谷”、进入产研协同发展快车道。

在科技资源和创新体制机制的支撑下,佛山产研院孵化出了一大批优质科创企业,广科知微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创办、佛山产研院孵化投资的佛山中科云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案例。

此外,由白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领衔的博士团队负责的清洁膜项目,研发新型内传氧生物膜(IOSBR)循环水处理装置,正在顺德杏坛中试;由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何建宗领衔的博士团队负责的微藻生态化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能够提取多种具有高价值的物质,即将在顺德均安中试……优质项目的孵化、汇聚,促进了佛山产研院的集群协同创新。

截至2021年底,佛山产研院已累计孵化60家科技型企业。2021年12月,佛山产研院入选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2022年4月,佛山产研院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我们希望继续开拓创新,为创业者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让更多的科学家在佛山创新创业创富,高质量地完成共建协议的目标和任务。”佛山产研院院长肖仁俊说。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肖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