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的品位决定城市的品位

发布时间:2014-07-03 09:42 来源:珠江商报

编者按

上周,顺德区委宣传部组织媒体赴昆山、吴江、杭州三地采访“产城人融合”经验。本报从昨天开始推出系列报道,以产业新引擎、城市新平台、人才新优势、展会新思路为主题全面报道江浙经验。

十年前曾经到昆山采访,印象比较深的是玉山镇街道两边星罗棋布、装饰新潮的咖啡馆。这些咖啡馆不但生意兴隆,而且出入其间的大多数人都是西装革履,这个现象和当时顺德满街本地快餐店和“拖鞋客”“短裤客”的城市面貌形成鲜明反差。

当时得出一个印象是,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昆山是台资企业扎堆的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让昆山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台湾、来自新加坡等地区,还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技术白领,大多出入咖啡馆的客人,都是来自电脑工厂的技术人员。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而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这是我对昆山和顺德两个城市比较得出的印象。

昨天看《珠江商报》记者再赴昆山采访的报道《新产业培育的“昆山模式”》,让我对顺德和昆山两个城市的产业和城市关系产生一番再思考。昆山和顺德的比较,我一直认为昆山的优势一是地理优势,毗邻上海,上海对昆山无论是产业还是城市的辐射能力明显强于广州对顺德的辐射和影响能力;第二个是产业,昆山发展的是信息技术产业,占领的是科技的高端,而顺德发展的是制造业,比较容易复制,附加值也偏低;第三是文化优势,昆山人能说会道,推介自己的时候总会融进他们的文化优势,而顺德文化和经济有些脱节,搞经济的不太会用文化包装,搞文化的又不太会利用经济实力推动;第四是行政区域优势,昆山作为苏州下辖的县级市,苏州一直也只能把昆山作为苏州融入大上海的桥头堡,而顺德、佛山、广州地理位置上是“三角形”关系,顺德并没有直接对接广州资源上的行政便利。

以上四大优势构成我印象中的昆山,城市建设规划好,市民的素质比较高。比如,昆山大多数出租车司机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志愿推介者,而昆山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现在在网上和我说起昆山的进步,也会显示出情不自禁的眉飞色舞。

其实,昆山和顺德比较,昆山也有自己的“软肋”,比如昆山台资企业属于“候鸟经济”,春天可以来,冬天也可以走;再比如,昆山的老板大多数是“外来和尚”,拥有财富更多和老百姓的“民间财富”都不会成正比。这两点我一直认为是昆山无论如何比不下顺德的“短板”。但是看了珠江商报的报道,我发现昆山人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软肋”并已经在发力做“硬”这个软肋,措施之一就是致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早在2005年,昆山就规划开发花桥国际商务城。网上搜索得到消息,这是江苏唯一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开发区,对企业进驻特别严苛。而花桥镇东临上海西,西接陆家嘴,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加上上海地铁11号线的连通,这里已经成为“不在上海,就在上海”的国际商务卫星城,进驻花桥的企业包括美国简伯特、法国凯捷、华道数据、易方呼叫等世界知名品牌。这个10年前我看到还是遍地黄土的小镇,现在也是名店林立,台湾特色餐厅,台湾老街,乃至邓丽君纪念馆、博物馆,应有尽有。花桥的昨天和今天,印证了产业品位和城市品位的一些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