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株洲行”二:污染之城旧株洲

发布时间:2012-05-28 10:01 来源:转载

烟囱林立曾是株洲这座工业城市的一大特色。(资料图片)/株洲日报记者汪成 摄

曾经的株洲,城区交通也较混乱,一辆货车压黄色双实线调头时撞上一辆摩托车。(资料图片)/株洲日报记者易翔 摄

如果你5年没有回过株洲,一定要记得给家人打电话,否则你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5年前的株洲,污染与脏乱,是她最贴切的写照。清水塘,这个名字极富诗意的工业区,曾是湘江流域四大工矿污染源之一,株洲连续两年上榜“全国严重污染十大城市”,有关重金属污染的指责频频见诸报章,一名化工厂门卫戴防毒面具的照片曾经登上《财经》封面。

曾经的株洲,每天火车拉来几十万的客商,造就了一个“服装市场群”崛起的传奇。而以火车站为中心的乌烟瘴气的模版,被复制到整座城市。

灰暗疼痛的污染

对于不熟悉株洲的人来说,初听清水塘,可能会联想到“碧水蓝天”的美景,而事实上它是一个污染地。

58岁的刘成元(化名)躺在床上,眼神呆滞地看着窗外的阳光。几乎与株洲同龄的刘成元是株洲石峰区人,几十年间,她的亲人不断以招工、读书等形式进入株洲城区,享受到了这个工业城市发展的果实。

但城市发展的代价也降临在刘成元身上:十年前,她开始在清水塘所在的湘江边种菜,在不断获得丰收的同时,清水塘的工业废水里所含的毒素也逐渐侵入她的双脚。如今,她的双腿已失去知觉,逐渐僵硬萎缩。

在清水塘新马村,村里种的青菜,除了自家吃,村民也偶尔将青菜卖到市区。“要撒个谎,不能说是新马村的菜,不然就没人买了。”一位罗姓村民说。与新马村的青菜一样滞销的还有新马村的男青年。村民诉苦:“村里的年轻人对象很难找。外边的女的知道新马村的情况,都不肯嫁过来。”

株洲拥有机械、冶金、化学、建材、电子等重工业行业,至今,它整整创造了180个“全国第一”。与此同时,林立的烟囱、灰蒙蒙的天空和火车头等,开始成为株洲的城市标志性元素。

在株洲工业核心区清水塘地区,16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挤”进了152家重化工企业,成为株洲烟囱最为密集的地方,煤渣等垃圾堆积如山。2005年前曾在株洲工作的盘先生说,清水塘有400多个烟囱,工厂的保安要戴防毒面具上班,那里的林木长不高,辣椒也是长不大。

株洲市客运管理处副处长颜建华1992年便到株洲工作,空气中到处弥漫臭鸡蛋味,让他每次吃鸡蛋时总有阴影。那时,放眼望去,烟囱林立,浓烟滚滚。

他说,只要从河西过了株洲二桥,就会闻到这股怪味,东北风一吹,河西的天空就变得灰蒙蒙。只要一开窗户,不出半小时,桌子就有一层灰,“一擦,手是黑的!”

2003年、2004年,株洲连续出现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空气严重污染十大城市”排行榜上。这是株洲人心中最“灰暗”的时刻。

乱象丛生的交通

京广、浙赣、湘黔三大铁路干线在株洲交汇,造就它的“工业神话”。火车让株洲在数十年间从一个小镇成长为湖南省第二大城市。“火车头精神”更被株洲人视为城市精神。

每天火车拉来几十万的客商让株洲充满活力,但同时以火车站中心的脏乱差也辐射至整座城市。

颜建华至今记得第一次从株洲火车站走出来时的场景:到处都贴满了“注意扒手”、“请您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严厉打击盗窃行为”诸如此类的醒目标语。

“在株洲下车的外地人,真的是有一种人人自危的感觉。”他说,火车站闹哄哄和脏乱差的程度则是无法形容,光是满地的易拉罐、报纸、包装袋就已够不堪入目了。而走出火车站,广场上拥挤不堪,路边到处是摆地摊的人,不少还是烧烤档,一副乌烟瘴气的模样。

不仅仅是外地人,土生土长的株洲人,说起以往的火车站,也颇有点“咬牙切齿”的意味。老株洲易风建说,好几年前,火车站前的车站路,每天从早到晚就没有畅通过,出租车随便停靠, “摩的”占路候客,从火车站公交停车场到邮政局不到500米的距离,每天堵得水泄不通。

合泰涵洞是荷塘区与芦淞区的重要通道。“三孔涵洞有两孔被小摊贩占领了,只有中间一孔可以通车,加上铁西路的早市,托运站的配货都在马路上,车自然就走不动了,甚至连行人过洞都很困难。”在株洲开了十年的士的罗荣华,合泰涵洞拥堵的乱象成为株洲人心中阴影,一直挥之不去。

5年前的株洲,只要买得起车,就可以开出租车公司,最高峰时竟达100多家。颜建华说,无序的发展让出租车乱象丛生,冲红灯、乱穿乱插、宰客,伤亡事故经常发生,“那时的株洲,红绿灯不管事,过马路是有生命危险的。”

“叭叭车”、“摩的”等非法营运车辆曾是当地一大“伤疤”。这种经过改装的三轮车被株洲唤作“叭叭”车,是株洲城区特有的现象。

“七八年前,株洲公交线路只有十几条,公交也很破旧。” 罗荣华说,市区范围内所有的人行道、火车站、汽车站、宾馆和商场周围成为“黑车”的天堂。

公开数据显示,2005年在株洲市内从事非法营运的“摩的”、叭叭车高达上万辆。据称,每年非法营运收入达1亿多元。

垃圾围城的日子

以株洲火车站为中心,一个个卖衣服的地摊,历经三十年终成闻名全国的芦淞服装市场群。据介绍,整个市场群共有40多个专业市场。

服饰产业发达,是夏光文扎根株洲的唯一理由。2000年他从江西萍乡来株洲开服装店,并在芦淞服装市场群附近租了房子。夏光文也看到了商贸高达发达的另一面:“房子老旧,只比农村好一点,路上到处是槟榔渣,有时候垃圾直接倒人家门口了”。墙上还写有“此处倒垃圾者××××(指辱骂性语言)”之类的标语。

他说,当年的新华西路,一路都是破破烂烂,线路“蛛网”般笼罩着街道,临街店面脏乱得一塌糊涂,招牌杂乱无章,墙上贴满了招租、牌技、办证、清理管道等“牛皮癣”广告。建筑留下的废料,随意堆放。

金帝服装城前的十字路口处,经常挤满了候客的摩的、三轮车,一些流动摊点直接摆放在路中央。路旁的小车、摩托车、自行车更是乱停乱放,见缝插针,行人连转个身都很困难。

有一天,一位朋友带夏光文逛火车站附近的服装市场群,险些走不出来。“金帝、华丽、银谷、中国城、金都、南大门、巨丰……太多了,让我非常吃惊,株洲芦松区的服饰产业还真是集群发展的。”他说,当时,服装市场群最大的问题,就是太乱了,什么车都有,什么人都有,一团乱麻似。

如果不是为了谋生,夏光文不会选择当时的株洲。“市场群给人的整体印象就是拥挤与脏乱差。毎晚八点,火车站、金帝、金轮一带的卫生状况,只能用恶心两字来形容。”他还记得,家润多附近的巷子里全是卖蔬菜的摊子;三角叉附近有一个农贸市场,“进去后气味能把人熏出来”。

株洲市城管局宣传科科长贺建岳坦言,8年前的株洲确实是垃圾遍地,芦淞市场群每天运出的垃圾在120吨以上,据当时的统计数据,全市大大小小的垃圾山有几十座,荷塘区铁路沿线的垃圾,“可能有几个火车皮。”

“贺家土”,株洲最出名的一条夜宵街。2008年前,这里多数大排档都在店外搭着帐篷,自家的招牌摆放路边,显露出自己的“脸面”,转角处废水、油污横流,还有一些散发恶臭的垃圾。而到了在傍晚用餐时分,这里路面开始变得拥挤不堪,车辆通行困难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每晚6点至11点这里十分拥堵,经常发生刮擦、追尾等交通事故。

至今,株洲人对2003年12月5、6日这两天记忆犹新。三条铁路干线交会的中南交通枢纽城市株洲,竟然遍地垃圾,在12月的料峭寒风中让过往的宾客非常惊讶。

“那两天,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给1800名环卫工放假两天,以此唤起全体市民对株洲环卫的关注。”贺建岳说,结果市区一片脏乱差,到处都是垃圾积压,臭气熏天,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株洲:一面城管之镜

佛山日报评论员

“株洲经验”正在影响全国。一座曾经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历经数年努力,市容市貌和城市管理实现华丽转身,一跃成为全国诸多城市争相学习的榜样。

株洲到底怎样实现自己的蝶变?其成功经验,对于致力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拉开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的佛山又有何借鉴意义呢?

株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城市。曾经一度,株洲城市的污染和脏乱差,较其他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今天的株洲却已经摘获了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的城市等诸多国家级荣誉,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宜居城市。

株洲城市管理的先进和高效有目共睹。大城管、全民城管、数字化城管、全天候城管,令株洲这座曾经“臭名昭著”的城市如今“美名远扬”。全国老大城市之一的武汉,甚至很谦虚地提出了要在城市管理上学习、赶超“小弟”株洲的口号。城市面貌的极大改观、城市管理和理念的创新,不仅让株洲经验”风行全国,也让株洲市民享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城为镜亦可知进退。上月下旬,佛山市市长刘悦伦带队前往株洲实地考察调研。株洲的城市面貌和其创新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让考察组一行深受启发。以株洲为镜,不仅让佛山照出了城市管理面貌的不足,同样引人深思,佛山城市管理创新应该如何更加给力?

相比而言,株洲总人口不到400万,不及佛山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二;2011年GDP1563.9亿元,不及佛山四分之一;2011年财政收入175.4亿元,不足佛山的六分之一。不管从哪方面看,株洲都远远比不上佛山。但株洲却用有限的财力和条件,完成了城市升级。

榜样在前,佛山更没有什么畏难怕苦,藉以推托懈怠的理由。事实上,在“株洲经验”扬名全国的背后,在推行各项改革之初,株洲也曾遭遇各方压力和不同的声音。然而,株洲却在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中,赢得了今天的荣誉和幸福生活。

城市管理,达者为师。面对“株洲经验”这面城管之镜,佛山的一些干部和部门曾经堂皇的理由都站不住脚。今天,佛山同样开启蝶变之旅,认真思考“株洲为什么能为人所不能”,无疑具有更加现实的针对意义。

学习借鉴“株洲经验”,不找借口、不容拖沓,于城于民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