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让发展之路更清晰

发布时间:2010-12-09 11:45 来源:市东平新城管委会

  

  

今年6月,苏州山塘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苏州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包括山塘在内的5个历史街区、50余个历史地段。(新华社发)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建设的中国式“邻里中心”,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新华社发)

  

  

车辆行驶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港街上。超过40%的绿化率、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置缓冲带……苏州工业园区超前的园区“硬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项目。(新华社发)

  

  

在苏州灵峰社区服务大厅内,村民正在向工作人员咨询就业服务。得益于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灵峰村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齐备,成为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本报记者赵宗祥摄

核心提示:

千年古城苏州。无论是古苏州城还是新苏州城,你能感受到一种城市的和谐。而这样的和谐是统筹规划的结果。佛山党政代表团将苏州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学习考察的重点。无论是走进古色古香的山塘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还是走在江苏工业园区和灵峰村,超前的规划都给代表团成员留下深刻印象。针对佛山城市建设亮点多而散的发展现状,苏州的统筹城市、城乡规划的经验将给佛山代表团成员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赵宗祥、纪可

苏州经验

提高中心城市

“首位度”

去过苏州的人,都会留下“井然有序”的印象。不论是主城区与工业区的“一体两翼”,还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互动,都有“统筹”规划留下的印记。借用统筹发展的“法宝”,苏州人也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走在了前列。

根据布局规划,苏州市沿江主要是发展港口和重化工业,沿沪宁高速公路则是高新技术产业带,苏州工业园区与高新区形成“一体两翼”的城区格局,工业区与生活区各自都有清晰的定位,布局合理。

刚解决城市内规划的苏州,又面临城市间统筹的难题。经过多轮区划调整,苏州中心城市面积由392平方公里扩大到1650平方公里,但相比周边城市,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仍然偏低,且产业层次不高。

去年11月15日,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首次提出“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概念,并以30条意见尽释“统筹发展”的精髓:加快苏州中心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业,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实现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和产业高端化,带动吴江等苏州大市内其他城市形成整体产业竞争力;打好“文化”这张苏州的特色牌,把提高中心城市现代化水平与古城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结合起来。

如此定位使苏州与上海、无锡、杭州等长三角龙头城市成功错位,同时也与吴江、常熟、昆山等周边城市共享资源、配合共进,真正实现区域统筹发展。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苏州将全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科学地进行全面规划,提出农村人口向镇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集约发展原则。全市2.1万个自然村被大规模撤并,调整为2517个集中居民点,同步配套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等公共服务。每个镇预留的农村集体资产用地则给农民“按股分红”,保证农民进入新建安置区集中居住后有一定收益。

而在一些特色乡镇和古城区,苏州却未简单照搬“大拆大建”模式,而是最大限度保留历史风味。该市编制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每一个“老街坊”都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对旧房、旧街进行修缮整治,以还原千年姑苏风采,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学习考察点扫描

1 山塘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编制规划修复城市“古味”

对于苏州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来说,古老与现代、保护与建设、继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题。位于苏州市金阊区的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是践行这一理念的样本。

这条具有1184年历史的“水城古街”,千余年来始终保持着原来的基本格局。自2002年启动保护性修复以来,苏州严格遵循“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保护性修复方式和保护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保护性修复,取得明显成效。修复后的山塘恢复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城水街的“老苏州”风貌,成为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每年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并于2008年获得“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

在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当前,保护历史遗存需要勇气。在苏州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划定包括山塘在内的5个历史街区、50余个历史地段,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并对近千万平方米的旧房和危房进行修缮改造。该市计划通过“退二进三”,以第三产业带动古城的繁荣,重现旧颜的姑苏古城将成为苏州对外展示历史文化的最好平台。

2 灵峰村:

探索和谐新农村之路

2003年,灵峰与姚浜、凡店、谈埂、庄浜五村合并,由此翻开该村“以人为本”、富民强村的新一页,成为苏州12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样本。

并村之初的灵峰村人均村级可支配收入仅670多元,解决村民收入问题是村委会的首要任务。该村利用并村拓展的发展空间和紧临苏虞张公路的区位优势,整合资源推进“锦峰工业园”建设,“村园互动”使得该村工业销售总收入在短短5年间翻了两番。

经济实力的增强让灵峰村有了“底气”,村委会开始思考如何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该村不仅主动向驻村企业推荐劳动力,解决村民就业,还设立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规定凡本村农民租赁土地、厂房、店面等集体资产的,收费按70%减免。

灵峰村民的福利也是颇让邻村羡慕。该村相继出台“两免三补贴”政策,用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书学费免费、自来水定量免费和大病医疗保险补贴、农保补贴、药费差价补贴的村级支出达400多万元。

“工作敢让村民评,干部敢让村民选”是灵峰村干部间的一句“流行语”。在灵峰村,除上级规定的九项常规内容外,涉及村级集体资产处置、企业上缴、干部报酬等群众关心议论较多的事项全部纳入村务公开范围,村里的重大投资、福利项目、村级收支预决算等问题要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村民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一户一票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其工作成绩的好坏直接和村长的补贴挂钩。这种公开、透明的村级民主自治成为“样板村”持续发展的保证。

3 苏州工业园

兼顾生态和发展的“模范生”

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苏州工业园,一直是国内工业园区学习的“模范”。苏州人在生态与工业之间平衡兼顾,闯出了一条“园城互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在挂牌之初,苏州工业园决定耗资3000多万元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种详细规划,并将道路交通体系、供电、供水、供热、排污等基础设施全部向发达国家标准看齐。一时之间,“贪大求洋”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如今,质疑变成了由衷的赞叹。在国内率先实行的对接发达国家的“九通一平”,超过40%的绿化率、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置缓冲带……这些超前的园区“硬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项目。

同时,园区也在孵化新兴产业的“软环境”上下功夫,先后制定出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鼓励设立研发机构等10多项扶持政策,启动实施“科技跨越计划”、领军人才创业工程、310工程(重点培育1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密集型企业、10家快速裂变增长的科技型企业、10家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领军型企业),并为入园企业提供电路设计、软件评测、人才培训、纳米技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风险投资、创业担保、产业投资等融资手段。

作为园区寻求转型的核心项目,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已于2008年全面开建,将借鉴美国“硅谷”经验,在今后5~10年内建成为教育、人才、高新技术聚集的国家创新基地。而生态环保、创新产业和纳米科技等高端产业园将是苏州工业园今后的建设重点。

近些年,无锡工业园成为国内城市重点学习样板园区。而在此次学习考察中,最让佛山党政代表团受启示的是:公有资产率先介入搭建各种载体和平台,待搭建好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后,再吸引社会资金进驻。在独墅湖创新园区,甚至连校园都是政府率先投资建设,然后再以市场价格租给进驻的学校。(来源:2010-12-8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