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要有运营思维

发布时间:2022-01-11 07:10 来源:佛山日报

专家简介

单志广 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秘书处秘书长,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发展联盟理事长,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世界智慧城市大会中国区咨询委员会主席,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高端访谈

“十四五”时期,我国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改革突破、模式创新和成效导向的深水期。智慧城市的建设迎来哪些变化?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应如何转变?如何更好地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和实效惠民;在发展特征上要强调以终为始和长效运营;在推进路径上要坚持深化改革,推动数字再造;在发展的方法论上要强调顶层设计和关联性;在发展理念上要回归尊重城市演化与生长的规律。


实现靶向性的智慧城市系统服务供给

进入“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的建设呈现出哪些趋势?需要转变哪些思维或方式方法?单志广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回归以人为本和实效惠民的初心,并按照市民的需求实现智慧城市系统的服务供给。

单志广认为,“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是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使命——以人为本和实效惠民。“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的核心是人,准确地说是服务于人,让人们能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优质的经济发展条件等。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要进一步回归初心。初心错了或是偏离了初心,不管过程如何,结果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初心对了,即使会遇到一些技术上、模式上的困难,但最终结果,都是为了让广大市民更加满意。

在这种趋势之下,智慧城市未来的业务发展模式也要从注重供给侧主导转向以人民为中心。这种转变既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一座城市要发展所必须迈出的一步。过去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建设者在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时往往以供给侧为主,特别是以政府主导的供给侧为主。政府会设想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城市,并以此作为应用场景。然而,在实际执行上,往往存在对于老百姓的真实需求调研不够或判断不准等问题。

随着大数据发展,信息化系统正在进行模式的“翻转”。如今耳熟能详的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ing)模式,实际上就是要实现根据老百姓或者用户的需求来决定企业生产侧需要生产什么样的东西、库存多少等,实现个性化的定制。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城市级的计算机系统,它的系统构建也要实现翻转:比如,转C2G (Customer to Government)模式,即用户到城市的映射模式,或者是用户需求到政府信息系统需求的反向映射模式。如此,才能真正地按照市民的需求做好需求分析,实现政府层面在供给侧有针对性、有靶向性、更加精准的智慧城市系统服务供给。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服务模式也要从过去的“尽力而为”转向“无处不在”与“无微不至”。过去,不少人认为,只要政府有网站,智慧城市有系统,老百姓来用就行了。但如今的智慧城市系统建设要求我们更好地按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无微不至的管理和服务,以消弭数字鸿沟和应用鸿沟。

“十四五”时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还要回归业务导向、效果导向和效益导向,而不是技术导向、建设导向或者项目导向。比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在推进建设智慧交通时,就明确界定要把交通的阻塞率降低25%,排队时间减少50%,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污染下降15%等,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系统级的定量目标,而不是只做一个智慧交通系统,简单的规划要铺设多少个摄像头、多少地下地上测速系统、建设多少交通大脑系统等。智慧城市建设要回归业务层面,建立可定量、可追溯、可考核的业务层面指标,引导智慧城市建设迈向提供智慧管理和无微不至服务的宏观方向。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高级目标就是从业务层面回答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宗旨。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推进效果并不好。比如夏天的雨水季,很多城市的智慧隧道、智慧海绵城市等都受到老百姓的质疑与批评。因此,当我们重新思考智慧城市建设时,要从根本上思考问题:是不是在实效上、业务层面上解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不是单从技术指标和项目指标上完成最初所拟定的建设目标。


拒绝“交钥匙”工程,在运营上持续发力

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带来哪些行业蓝海?单志广认为,智慧城市不止要“建设”,还需要“运营”。所以,智慧城市运营商和服务业是最有价值的蓝海。

单志广认为,智慧城市运营商和服务业是未来5到10年最有价值的蓝海,是最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业。因为智慧城市既复杂又统一,同时穿透多个领域的纵向应用,比起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在“十四五”时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讲究运营。过去我们提及智慧城市建设,往往是从电子政务、行业的信息化推演而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往往是以“建设”与“交钥匙”为主要模式。而当下,随着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实现从以“建”为主到长效运营的战略转向,以解决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智慧城市建设绝不是一个“交钥匙”的工程。智慧城市不是用来“建”的,而是用来运营的。因此,我们要强调以终为始的思维,思考未来智慧城市由谁来运营、用什么样的方式运营、如何在为老百姓服务过程中实现用户付费以完成智慧城市系统自身造血等问题。这是未来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与投资一开始就要审视的问题。

当下,业界已开始有关智慧城市运营方面的考虑。2021年10月,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编写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长效运营研究报告(2021)》,就对整个智慧城市厂商运营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从运营对象、运营主体、回报机制上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已经进入到要以“运营”的观念来看待智慧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在运营上用力。


尊重演化规律,实现改革与再造

如何更好地在“十四五”时期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单志广认为,一方面要强调智慧城市的改革和再造,另一方面要完善对智慧城市方法论的设计。

单志广认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进一步强调智慧城市的改革与再造。智慧城市不是一个行业部门的信息化智慧化的叠加总和,而是要从系统的架构出发,从原来 “烟囱舞蹈”型的各自为政,转向统一的前台、后台,同时共享中台的稳态模型系统建设。当下,无论是广东来提出的数字化发展,还是上海的数字化转型,抑或是浙江的数字化改革,本质上都是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建设中实现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和服务再造,实现感知与管理的整合、创新、优化与转型。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对智慧城市方法论的设计。智慧城市是非常复杂的技术系统,它不能用过去简单系统思维来进行构建,比如不能用电子政务的一些模型和方法论来直接指导智慧城市的建设。如果把智慧城市的技术系统比喻成航母,电子政务系统的复杂度就相当于“舢板船”。对于航母,不是有了舰载机,有了航母舰体,就能形成战斗力集群。核心的要求,是它的后勤信号,它的承载体系要高度集中,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才是有战斗力航母群。于智慧城市而言,并不是把每个部门、每个行业的智慧化加在一起就是智慧城市,其核心的考察点是这些系统、平台之间是不是高度耦合,是不是通过数据融合使数据活化,通过业务协同实现整体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要实现这种模式,就需要有更好的方法论。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各子系统之间在做好自身条线的同时,解决相互之间的握手关系。比如,软硬件的接触关系、不同的业务的相互促进关系等。这种相互握手关系、握手能力才是智慧城市真正的标志,是检验是否有效果、有效益、有战斗力的重要指标。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要进一步从条块分割转向整体性设计,以实现更好的联动,达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的效果,构筑起要素复杂、应用多样、相互作用不断演化的综合性、开放性的复杂系统。

总而言之,智慧城市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建设智慧城市要契合城市本源,要尊重它的自生长、持续演化特征和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完善城市的治理体系,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的意识,努力地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是主体,智慧的技术是驱动力,而核心是要解决城市的问题。挖掘真需求、真问题、真痛点,建设能提升生产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智慧城市,是长效运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理论前沿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5G如何赋能智慧城市发展?

迈入5G时代,智慧城市有着怎样的发展机遇?5G在技术层面为智慧城市提供哪些支撑?又如何赋能城市的数字化发展?

在2021中国电子政务论坛暨首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智慧城市专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提出,5G时代,数据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资产,各类数据库支撑起各级政府的云平台,通过数据融合和城市大脑的结合,支撑智慧城市的发展。


5G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为智慧城市提供支撑

5G技术开创了智慧城市的新格局,通过5G实现了智慧城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第一代移动通信采用的是模拟信号,蜂窝小区或基站是以频率的不同来区分用户;2G时代采用数字信号,以时隙的不同来区分用户;3G时代是CDMA,以码道的不同来区分用户;4G时代则把频率、时间、码道等多维度因素融合起来,以正交频分多址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复用效率。5G时代拥有更高的速率,实现了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使得我们能感知到网络“很快”。5G可将数据直接送到后台进行云计算、边缘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处理,并第一时间反馈执行。

同时,5G扩展了物联网,实现了窄带物联网向宽带物联网的转变。5G支持100兆比特每秒的超清视频传输,宽带物联网则实现了每1平方公里100万个传感器联网,进一步把区块链技术跟物联网技术融合,使得新一代信息技术之间实现无缝融合。通过这种无缝融合,5G打通了数据从采集、传输处理到后台分析的全过程,发挥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更好地支撑了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此外,5G跟IPV6的结合也支撑了智慧城市云网边端的协同。


5G赋能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航空业受到极大的影响,然而通过一层又一层的航空分析云图可以看到数字孪生的应用,通过这个应用可以很好地从宏观上分析反映整个航空业的状况。类似的技术可以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人流、车流、交通情况以及各种事件的数字化智能监管,能够精准地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

而5G技术能很好地支撑智能交通以及智能网联车。因为5G信号的低时延和高可靠性,能支撑车到车、车到红绿灯、车到路边、车到停车场,车到源、车到网络等通信信息。通过大量掌握城市的各种交通摄像头,并在后台将大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处理,可以把这些摄像头的数据素材整合成为一个视频,并用不同颜色标注这个城市交通事故、交通管制等信息,实时发送到驾驶员和行人那里,以更有效地疏通疏导交通。

5G的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和高可靠等性能,推动了新一代技术的无缝融合,盘活了城市的数据资产,为构建智慧城市的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5G时代的智慧城市也将进一步赋能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林润栋 文/韦文毅 本版文章分别根据单志广、邬贺铨在2021中国电子政务论坛暨首届数字政府峰会上演讲内容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