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当家,如何强化科技硬支撑?

发布时间:2023-02-21 08:04 来源:佛山日报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入贯彻落实这一精神,佛山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应用型科学技术,把重点放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着力在生产端开展技术攻关。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发展应用型科技具有得天独厚优势,下一步如何强化科技对制造业当家的“硬支撑”作用?本期圆桌论坛邀请多位嘉宾进行探讨。


佛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穆向民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发展应用型科学技术,企业是打造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筹集创新经费、释放创新效能最核心的主体力量。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是基于科技创新规律和中国国情做出的科学抉择。对于市场经济底蕴深厚、制造业发达的佛山来讲,强化和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是独具优势,是佛山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要充分认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独特优势。首先,从科技创新的规律看,企业一直是科技创新最具活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主体。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科技创新特点来看,企业是试验发展最主要的“战场”。相较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优势,它直接促进了科技成果消化、吸收应用及产业化转化的质量和效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试验发展已占据我国科技应用创新的主导地位。对于制造业当家的佛山而言,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既是优势,也是出路。特别是在佛山高校资源、国家重大实验平台、高端人才均较为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是打造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筹集创新经费、释放创新效能最核心的主体力量。

二要加快构建不同企业协同创新的机制。企业创新实践具有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的特点,只有有效构建起不同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各类企业创新优势。对于佛山来说,一是要构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获得战略支持、打造创新平台、大规模集聚创新要素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为民营企业的市场化创新提供支持,民营企业要发挥自身市场反应快、管理机制活、创新项目实、效能转化快的特点,利用好政府与国有企业打造的创新平台,实现快速化科技研发与应用。二是要构建专精特新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优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优势,形成规模性、应用性创新成果,同时引导传统制造企业融入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实践,获得成果应用转化先机并以此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要多措并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功能。企业创新作用的发挥,其背后是来自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的多元共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需要采取新措施,取得新成效。一是锚定基于佛山制造业创新的重点技术、重点领域,着力攻克相关技术瓶颈,整合生态环保、资源开发、研发创新、标准体系、物流运输、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综合利用。二是坚持“重点突出、协调配合、创新监管、科学有效、服务便捷、公平可及”的原则,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制度环境,加快科技部门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进一步强化科技引领,激发创新活力。三是坚持多元化政策支持。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力度支持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参股、风险投资等方式为企业和创新联合体提供投融资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大对企业创新项目的申报支持,并做好相关政策配套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科技处人文社科处处长谭海曙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政府需要构建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创新发展理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的关键之举。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导向,聚焦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能力,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办法,加强协同、融通。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政府需要构建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如何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下提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引导,构建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产学研用强链接。政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定者和重要推动力量,要发挥好引领作用,为产学研用合作搭建平台、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比方说科技项目的申请,要关注产学研的合作情况,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强化合作意识。定期举办线上线下产学研三方供需对接会。建立产学研合作信息线上对接系统,企业作为科技成果需求方、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成果供给方,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发布自己的成果。

二是鼓励产学研三方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共引共育共用机制。一些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具备在高校院所和企业工作的双重或者三重能力,产学研三方共引共育共用,既能充分发挥这些人才各方面能力,也有助于这些人才全面成长。目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和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以及一些企业已经在探索这样的人才共引共育共用机制,并称之为人才复用。

三是高校和企业联手开展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为企业培养的人才,一定要熟悉企业的情况,熟悉企业的技术水平、技术需求,如果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就有一定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培养,对于其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刚刚获批的粤港澳大湾区(佛山)先进制造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全国首批4家之一),就承担了这样一个关键任务。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是国家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体系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通过研究院新载体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打造区域性工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广东省政协委员,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刘建萍

加快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

佛山企业数量庞大,其中既有美的这样的领军型企业,也有众多“专精特新”单打冠军企业,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对于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意义。

创新联合体是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政府作为创新组织者的引导推动作用,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任务为牵引的一种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组织。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是解决科技创新和经济产业发展融合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制造业高地的有效途径。

佛山企业数量庞大,其中既有美的这样的领军型企业,也有众多“专精特新”单打冠军企业,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对于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意义。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近年来,佛山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民营企业为提升我市整体科技创新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但目前我市创新联合体建设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应用型科技,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

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优良发展生态环境。一是加强整体规划。以“一盘棋”开展创新布局;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创新联合体的运行监管和绩效评价。二是加大科技金融政策支持。吸引产业发展基金、创投基金等金融资本投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力军,对投入大、增长快的企业给予更多支持。三是建立完善的工作指引。引导联合体明确制定分工责任与共同投入机制、项目管理机制、收益分配机制、成果管理机制等内容。

需坚持问题导向,在核心技术攻关中由企业“唱主角”。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关中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引领作用,综合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加强“补短板、锻长板”。优化科技奖励制度,提高创新联合体的获奖比例,增强对企业创新人才团队的激励。依托前海、横琴、南沙三大对外开放平台开展国际合作,采用“全球合作、佛山承接”模式,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助力佛山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牵头与高水平重点实验室、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等组成高能级创新联合体,集中攻克技术难题。

需突显龙头牵引,在产业链自主可控中由企业“挑重担”。以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链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提升,走出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之路。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参与重点产业技术应用场景开发,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让科研“种子”转化为产业“果实”。鼓励企业参与国家与全球标准的制定,提升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创新联合体不断改进组织机制和治理模式,促进上下游协同创新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创新联合体实行牵头单位负责制,在成果转化、人员激励、科研评价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行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等方式。


季华实验室季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主任王心醉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与庞大的制造业规模相比,与迫切的制造业升级需求相比,佛山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佛山制造业门类齐全、配套完善,拥有装备制造、泛家居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规模多年来居全国前列,是全国唯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发展应用型科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应用需求。

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毫无疑问是第一动力。近年来,佛山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在一些领域已经实现了产品全国首创、技术全国领先。但我们也看到,与庞大的制造业规模相比,与迫切的制造业升级需求相比,佛山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佛山目前有包括高校、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在内的多家科研机构,其研发规模也具有一定层次,如何将科研机构的技术转化为产品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也是科研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面向科技应用市场,培养技术转商品意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市场需求是第一驱动力。作为科研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市场动向,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科技转化水平。产品研发是技术转变为商品的一个过程,研发人员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应该“看到”相关的产品及商品,并不断从当前的市场中分析产品的定位和其成为商品后的竞争力,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技术的转化效率,掌握市场主动权。科研人员应该多调研市场需求,准确分析当前所掌握技术的应用场景、产业化后的产品形态、所需要的配套技术方案,以及目标受众类型、市场规模前景等,从而为研发相关产品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让技术变成商品,让商品站稳市场,稳步推进佛山制造业当家的产业格局。

立足佛山,发展应用型科技产学研融合团队。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创新成果则是人尽其才的综合表现。团队带头人需要有清晰的市场愿景、敏感的市场需求感知力和较强的团队管理能力等。研发人员需要清楚知道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团队要有专业、技能互补,研究和研发互补、研发和市场互补的人才队伍。佛山具有制造业的广阔市场和完整产业链,同时也有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季华实验室等科研单位具有很好的科研技术实力,科研人员也具备产业化的期待和信心,做好市场需求与科研产品的对接应该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在市场合作找机会,上下游产业链下功夫,让需求推动研究,研究满足市场,市场反哺科研,走出一条具有佛山本地特色,以装备制造业需求为基础、以专业人才团队为重点、以应用型科学技术为突破口、以制造业当家为目标的可持续产学研融合之路。


来源: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