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佛山发力点何在?

发布时间:2022-09-13 09:36 来源:佛山日报

城市以文化论输赢。近日,佛山正式印发《佛山市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佛山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系统厘定了清晰路径。在传承岭南广府文脉、擦亮佛山文化品牌上,佛山具体如何发力?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本期理论圆桌就此展开探讨。


欧海龙 广东省委党校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佛山急需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的碰撞“出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繁荣昌盛之本。随着“行动方案”的发布,一幅岭南广府文脉的宏大画卷正徐徐展开,这是佛山市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对于保护、传承历史文脉,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培育高品质岭南文脉之城,推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助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明确定位,以文兴城,文化高度铸就城市高度。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文化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品质、发展前景、发展高度,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建设要把握“家底、对象、定位、方法、关系、尺度、比例、序列、融合、功能、内容、效应”十二个关键词。佛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岭南广府文化重要发源地,要实现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的战略目标,首先要明确与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定位差异化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广佛同城的共建共享等独特优势,扩大佛山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吸引力、号召力;另一方面广佛同根同源,佛山要梳理自身文化肌理与脉络,凸显优势,错位发展,明确城市定位,明确文化尺度、文化比例,避免同质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激发全市文化创造活力,讲好岭南广府文脉故事,引领风气之先,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

二、坚持“双创”,以文润城,文化厚度铸就城市品格。岭南广府文化之美,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与血脉,忘不得、丢不得,必须永续传承、发扬光大。佛山文脉昌盛,绵延千年,一方面要做好岭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另一方面更要坚持岭南广府文化的“双创”行动,让岭南文化真正“活起来”。佛山这座走过千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众多文化宝藏,但相较于西安、长沙、杭州、成都等文化名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碰撞所激发的文化“出圈”成功案例还不多,富有影响力具有城市代表性的文化IP、文化产品还有待丰富。文化建设要坚持成系列系统保护利用,而非成为一个个文化孤岛、一个个吉光片羽的文化名片。佛山要把佛山十番、龙舞、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佛山彩灯、佛山狮头、石湾陶塑技艺、佛山秋色、佛山祖庙庙会、香云纱染整技艺、八音锣鼓等珍贵的非物质遗产,串珠成链,扩大文化张力;进一步扩展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打造一系列富有辨识度和感染力的岭南广府文脉IP群。

三、文化惠民,以文塑城,文化温度铸就城市气质。文化赋予一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与灵魂,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体现。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坚持文化的公益属性,“行动方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实施优质公共文化供给行动,要织密文化惠民之网,提升文体服务效能,打造文化共享品牌,赋能美好生活。另一方面,要树立城市的“文化精神”,就是要给一座城市确立自己的“灵魂”,以文塑城,铸就城市气质。佛山的文化精神要着眼于城市的家园意识、人文内涵、知名文化品牌、城市形象的文化内涵、城市传媒的影响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等方面,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城市文明典范。


何 云 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副所长

再筑佛山古镇辉煌 打造岭南文化双创标杆

“行动方案”提出了推进实施八大行动共28项具体举措,其中,在“推动岭南广府文化‘双创’行动”中明确提出,将精细建设岭南广府文化地标群,创建佛山古镇特色小镇等一系列举措。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明清时期就享有“中国四大名镇”“天下四聚”的美誉,辉煌的过去让佛山这座古镇沉淀了深厚的岭南广府文化底蕴。1993年,佛山被公布为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但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整体格局下,人口外迁、环境设施老旧等成为佛山这座古镇的发展痛点。传统的文商旅产业发展导致老城有“有文化无产业、有旅游无过夜”,零售商业面临巨大冲击。因此,此次行动方案提出要创建佛山古镇特色小镇,是在传承岭南广府文脉的大格局下,守护佛山古镇传统历史风貌,再筑古镇繁荣,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契机,对标国际实施老城复兴行动的拓展。

创建佛山古镇特色小镇,实现佛山古镇新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支撑作用。要坚持以文聚产、以产筑城、以城留人、以人承文的融合发展思路,将佛山古镇建设成为古今共生、新旧共荣的岭南文化“双创”标杆和城市“双修”的典范。佛山古镇新发展要依托现状企业总部集聚、岭南文化共生的特色基础,发挥文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软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激活作用,打造“文化+科技”极核,发展“文化+科技”产业。构建互联网、体验经济、教育培训、工业制造等四大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策略和产业生态。

在产业上,要整合研发设计平台和佛山古镇线上平台,提出科技改造文化、文化引领科技的发展策略,集聚以互联网传播带来的泛娱乐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推动岭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本土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向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在文化上,要倡导以3D打印等新技术在传统工艺品制作中的运用,通过“科技手段”重塑文化表现形态、重建文化传播途径的文化汇流思路,建设博物馆群,策划AR祖庙。通过佛山灯会、粤剧音乐节、佛山书法节、古镇美食节、传统嫁娶文化、古镇巡游等活动,重现古镇“一街一产业、一巷一特色”的繁荣风貌。鼓励文化工作室建设,构建数字化惠民文化服务体系,信息化平台发力实现多源文化、多重文化在古镇汇流,打造粤港澳文化交会中心。

在空间上,要优化产业、文化、生态的空间格局,布局“网状轴线、链珠节点”的开放空间结构,建设古镇3.6公里岭南文化体验动线。通过智能旅游“一张图”、多条体验路线,旅游路线信息化平台,开展景点群资源整合和策划,形成“体验岭南文化,必到佛山古镇”创新泛旅游产业模式。


冯岩岩 佛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二级主任科员

立法擦亮“世界美食之都”金字招牌

自今年年初省人大常委会提出“1+N”省市协同推进粤菜立法工作以来,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我市作为粤菜尤其是广府菜重要发源地的优势,以广府菜传承发展为突破口,力求通过立法手段擦亮我市“世界美食之都”金字招牌,为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贡献力量。

如何在具体法规条文中突出佛山的特色定位,体现佛山广府菜独有的“佛山味道”,是实现我市广府菜立法有特色的关键环节。立法机关可以在法规审议修改过程中,结合我市广府菜传承发展的实际,着重探索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通过立法方式,巩固菜品特色优势。佛山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佛山本地特色及代表性的菜品及小吃种类繁多,如何保证其品质,推动标准化建设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我市目前在此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可将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立法手段予以固化。可以明确由市场监管部门依法运用地方标准的制定,推动“酿鲮鱼、鱼生、炒牛奶、扎蹄、柱侯鸡、双皮奶”等本地特色菜品及传统小吃制作标准化、选材规范化,充分发挥地方标准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支撑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保护特色菜品和传统小吃的纯正味道,提升我市饮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要采取立法措施,强化菜式创新优势。菜品和小吃一成不变是难以立足长久的,唯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始终保持特色,方能勃发持久生命力。我市餐饮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粤菜大师、餐饮企业和学校等在菜式上的创新发展。佛山广府菜以珠江三角洲鲜活水产、家禽和菜蔬为主要原料,以追求肴馔爽、脆、嫩、滑、弹等质感为本,以调和酸、甜、鲜、咸、苦等味道为辅,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手段,充分结合我市广府菜的特点和群众饮食口味的变化,推动“广府融合菜”“广府创新菜”等的发展,以便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三是要运用立法手段,凸显文化传承优势。佛山作为岭南广府文脉的重要发源地,餐饮文化具有浓厚的岭南广府文化,要运用立法手段,推动发掘传统菜式、特色小吃背后的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在具体制度设计方面,文广旅体等主管部门应当发动乡土贤达的智慧力量,整理汇总佛山广府菜文化史;借助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收集与佛山广府菜产生、发展、演变及制作技巧的资料;收集佛山广府菜和传统小吃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历史资料,融入与之相关的传说、风俗等,为佛山广府菜和传统小吃添加历史感、文化感、故事感及生活感,并使之与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振兴工作的结合。

四是要利用立法技术,激发人才培养优势。广府菜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传统的餐饮人才的培养方式的模糊性、随意性等弊端,导致在广府菜人才培养上出现缺口。近年来,我市在贯彻落实省委推动“粤菜师傅”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的过程中取得良好成绩,可以将其中好的经验做法与广府菜传承发展相结合,针对餐饮人才培养的难点,靶向发力,通过立法手段推动建立完善餐饮人才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和培养标准体系建设,创新餐饮人才培养方式,丰富职业教育手段。


姚朝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学者特聘教授

提升佛山文化的挖掘力传播力影响力

当今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佛山文化发展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急需找到佛山文化发展的突破口与重要抓手。如何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一时间可能无法得出一个现成的简单结论。面对佛山文化如何升级的议题,我想简单提几点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一是需要提升佛山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拥有1700余年历史的佛山,虽然是清代刘文献所推崇备至的“天下四大聚之首”,名列“北则京师,东则苏州、西则汉口”之前;虽然元明以降的中国“四大名镇”中的朱仙镇如今早已“泯然众人”,佛山、景德镇却分别以陶业、瓷器冠绝天下,但佛山在全国的知名度还很不够。2020年佛山名企到武汉招聘人才,应聘者只知佛山有个武林宗师黄飞鸿,而不知佛山是中国的陶瓷之都、白色家电之都、制造业重镇,以及武术之乡、粤剧之乡、美食之都……这充分说明,相较于佛山响当当的经济实力,佛山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还处于滞后状态,佛山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影响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是需要更好地挖掘、提炼、展示佛山文化宝藏。佛山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珍宝灿若繁星,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展示。佛山作为近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迄今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市徽、市歌、市标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笔者曾在功夫电影周期间告诉北京的同行们,京剧总计有1200个剧目,而我手头登记的粤剧剧目则有1.2万多个时,北京的同行们都十分吃惊。当笔者展示出长达80卷1025回的佛山文化人梁绍仁创作的世界最长木鱼书《御龙太子走国阴阳宝扇全本》时,中外民间文学界均为之感叹。蔡李佛拳的拳馆曾存在98年之久,创造了中外武馆存续时间之最。近现代佛山除了黄飞鸿、叶问、李小龙三大武林宗师外,还有近百个武功水平不亚于黄飞鸿的大师……佛山有许多文化珍宝,本应妇孺皆知,但由于没有深入地挖掘、提炼和保护、传承,无奈淹没在历史的烟尘里,令人扼腕叹息。

三是需要警惕文化的虚无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拿来主义”。躺在固有的文化遗产上故步自封,不适应当今时代挑战而去破茧化蝶,肯定没有希望;无视自己的文化家底、不顾自身实际而急功近利去抄别人答案的“拿来主义”,也断然不可取。文化如何发展,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城市、地区、国家能够给佛山提供一份现成的答案。跑去国内外诸多著名城市取经,固然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引发我们脑洞大开,但是广州、深圳、杭州、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城市文化发展之法,只适合其自身,而不适合佛山的“身材”。不知历史文化底蕴,却恨不得一扫帚扫除文化传统的做法,是文化的”虚无主义“;而无视自己的文化家底,临急抱佛脚去“抄”一份其他城市作业答案的做法,是假洋鬼子的”拿来主义“。这种虚无主义和拿来主义殊不可取。


(来源: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