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来一补”到挺进湾区科创高地 南海桂城让城市与产业共生

发布时间:2019-09-10 09:20 来源:南方日报

千灯湖蝶变为南海的城市客厅、对外开放重要的绿色窗口。资料图片

 

南海虫雷岗旧照,千灯湖最早便是脱胎于此。桂城宣办供图

 

70年风雨兼程,70年拼搏奋进。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成立后,佛山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佛山人民万众一心,奋发进取,实现了从落后到繁荣的飞跃。

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佛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成为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国闻名的民营经济大市、美丽宜居的文明城市,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今天的佛山,正在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对标国际国内的榜样与标兵,沉下心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应有贡献。

放眼未来,重任在肩的佛山要再次出发、再创辉煌,就必须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方日报即日起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佛山基层迈向高质量发展一线报告”,挖掘佛山各镇街、各园区平台70年来在各领域发展建设的重要经验与智慧,并聚焦当前各镇街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实体经济等领域的最新探索。敬请垂注!

南海虫雷岗山脚下,70年前这里是一片水乡农田;40年前,南海桂城农民在此“洗脚上田”,办起了南海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20年前,一个远离市区的人工湖开挖,工厂逐渐被作为城市坐标的千灯湖取代,传统制造业从代工转向自主研发……

如今,广深港高铁穿梭而过,广东金融高新区磁聚国际大型金融企业。来自北上广深、港澳乃至国际优质资源加速集聚,高端创新团队入驻。桂城秉承着“改革再出发、开放不止步”的精神,砥砺前行,挺进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高地,向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奋勇前行。

70年的建设,桂城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这片面积仅84.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了南海首个亿元村,传统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为金融和科创引领的现代都市型产业,田地和旧厂房更新换代为获得世界大奖的环境空间规划,书写着“城市与产业共生”的蝶变历程。

 

成为中国农村发展致富旗帜

70年风雨兼程,桂城人闯出了多个“第一”。

时间拨回1964年,南海平洲,40多个妇女凑出300元办起了平洲藤厂。她们大概都未曾想到,14年后,这间起初只是为南海东风藤厂进行来料加工的作坊,与香港客户谈起了合作,由此诞生的平洲玩具厂,成为南海区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树立起了桂城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开拓精神。

此后,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桂城农民纷纷“洗脚上田”,依靠“三来一补”赚得第一桶金。南海毛纺厂、南海飞行风扇厂、威得利电梯厂等一批企业崛起,让平洲、桂城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发展致富的一面旗帜。

1988年,平西管理区工农业总产值达10050万元,成为南海首个亿元村;1989年,广东电缆厂、南海毛纺厂产值超亿元;1990年,桂城大小企业已经发展为1000多家,涉及制鞋、家电、电子、五金等行业,农村管理区的集体经济纯收入全部超百万元,人均收入达3259元……一系列极其亮眼的数据,为桂城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创业和发展基础。

“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模式,让桂城的工业迎来快速发展,却也埋下企业规模小、存在环境污染等隐忧。此时,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桂城带来转型的机会。新形势下,桂城非公有制经济逐渐向规模型、科技型的方向发展。

通过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桂城逐渐汇聚了一批骨干人才和企业。当年,像广东珠江开关有限公司的真空开关、南华仪器有限公司的汽车检测仪等产品均在同行业中居于技术领先的位置。其中,以生产光电节能产品为主的华星光电实业公司,因科技含量高,产品远销北美、南美。

从代工、加工到自主研发,桂城企业一直立于潮头积极求变,桂城也在持续引导。2006年,桂城提出打造“科技桂城”的城市名片,坚持淘汰低值低效的落后工业,大力扶持高效高值的都市型工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截至当年底,桂城已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32家,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22家;其中,长园电缆附件获评“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飞行风扇获评“广东省著名商标”。南方包装、广东电缆厂、珠江开关等企业在各自行业中建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千灯湖探索开启都市型产业集聚

由当初的“三来一补”到“科技桂城”,伴随着大批企业的蝶变,桂城新的发展篇章正式拉开序幕。

如果说此前桂城花了数十年,将田地变成厂房,吃上改革开放的第一口“螃蟹”,那么如何将厂房变成都市,如何集聚更多人才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成为摆在桂城面前新的思考题。

一场大型的城市和产业革命,从桂城最繁华的佛平路向两边延伸,南海首个城市地标千灯湖开建。当这条打破常规对称、从山到水的水系景观城市中轴线在2002年跃然眼前后,桂城又在2005年提出了打造广佛RBD(休闲商务中心)这一目标。

此时,2010年开通的全国首条城际地铁广佛线,已经让桂城成为广州走向佛山的首站。而千灯湖公园的落成和广佛RBD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吸引了来自广佛两地的高端消费群体和创客人才,打通了广佛同心共同打造超级城市的通途。

千灯湖带来的不止是城市形态更新,还有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2007年,广东金融强省战略七大基础性平台之首的广东金融高新区落户千灯湖,确立打造“亚太金融后援基地”目标,推动金融紧紧围绕实体经济服务。

优质金融资源随之而来。广发金融中心、AIA、汇丰大厦等高楼鳞次栉比;法国凯捷BPO运行中心、毕马威共享服务中心、IDG资本等数百家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相继进驻;万达中心、保利水城等商业综合体的霓虹灯闪耀……与此同时,随着桂城积极推进“三旧改造”,瀚天科技城、天安数码城、天富科技城等一系列高端产业社区拔地而起。

至此,一座宜居宜业的新城矗立在南海中心城区。凭借广佛都市圈核心的区位优势,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吸引了人才和项目的到来,金融业的崛起为科创项目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随后,世界首创3D打印个性化种植体项目、国内首个医学分子影像产业链项目等一批高端创新项目纷沓而来,使桂城逐步成为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都市型产业聚集地。

 

对接港澳优质资源打造科创龙头

如今,在桂城这片热土上,以昭信集团为代表的老牌制造企业开始密集布局环保领域,全面转型为智能制造企业;中科院佛山分院、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长春光机所、清华材料研究等加速落地,推动科研成果在桂城的产业化;千灯湖创投小镇内,IDG资本、深创投等创投机构,通过资本力量,助推着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桂城共有科创平台22个,科创载体约300万平方米,高企281家,人才团队46个。2018年,桂城经济总量占南海区1/5,税收总量接近全区1/3。

随着广东省四大实验室之一的季华实验室落户,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规划出台,广深港高铁的通车运营,新一轮的发展蓝图开始描绘。“桂城将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打造科创龙头,引领制造业创新,引领桂城新一轮的发展。”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麦绍强说。

八月的佛山,太阳依然炙热,三龙湾南海片区内,星联科技ERE产业集群、宝索产业基地、启明光大柔性电子产业中心等重大项目正开足马力争分夺秒。去年,星联科技ERE产业集群等七大科创总部入驻南海片区,预计投产3年后可带来超百万元的亩产税收。此前,丰树国际创智园、三山科创中心两个超大型科创产业载体群,已成为桂城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一环,成功引进来自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的50多家企业,涵盖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行业龙头企业。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背景下,桂城这个昔日“三来一补”开始的地方与港澳有了更深层次的合作。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落地、“香港城”建设蓝图发布、港中大创新企业项目进驻,“我们希望依托三山新城毗邻广州南站的优势,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营造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吸引香港青年及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打造人才、科技等资源集聚的重要平台。”桂城街道办主任岑灼雄说。

70年的建设,今天的南海桂城,西边是坐拥千亿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广东金融高新区,东边是南海片区的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金融产业带动着科技产业集聚,高度城市化让桂城拥有宜居宜业的“颜值”。凭借突出的区位优势、成熟的产业配套、领先的城市发展理念,桂城正重点发力科创产业和总部经济,主动承接北上广深、港澳地区乃至国际优质资源,开启湾区时代的新一轮大发展。

 

■数读

截至目前,桂城共有科创平台22个,科创载体约300万平方米。现有高企281家,人才团队46个,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18名,省市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合计156个。

截至今年7月底,广东金融高新区核心区已吸引广发金融中心、友邦金融中心等688家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落户,项目涵盖银行、证券、私募创投、融资租赁等金融与类金融业态,总投资规模超1130亿元吸引金融白领人才数量近6万名。

2018年,桂城街道民生投入25.89亿元,占街道财政支出85.2%。

2019—2021年,桂城街道计划利用城区新建、楼盘配建、村域集体土地改建及相对薄弱学校扩建的模式,将陆续完成28所学校的新建扩建任务,其中新建4所,配建11所,扩建9所,改建4所,总投入42.07亿元。

目前,桂城建成自助图书馆46个,完成粤剧粤曲艺术馆、桂城历史文化展馆、佛山状元文化展示馆等文化载体建设,打造了佛山千灯湖音乐节、粤剧艺术节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品牌活动。

 

■聚焦

千灯湖新景象:成就珠三角“新都市客厅”

岭南风格的门楼、蜿蜒的小河、葱郁的树木……8月28日,位于南海的千灯湖创投小镇开园亮相,与一旁的高楼交相辉映,成为千灯湖畔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南海,千灯湖片区早已成为城市新坐标。20年的建设,从昔日农田旧厂房,到如今的集聚佛山高端商务区、科技、金融、文创等产业,千灯湖无疑是桂城乃至南海现代城市发展的缩影,更见证着南海经济的腾飞,一个“产、城、人、文”融合的珠三角“新都市客厅”正加速形成。

 

从“四乡联围”到获“景观界奥斯卡”

说起千灯湖的历史得回溯到佛山名镇时期。当时的老佛山因汾江河而繁华,这条黄金水道串起广佛两城的交往。水道的中段,正是现在的桂城,沿线有 虫雷岗、叠滘、夏滘、平洲四大古乡,俗称“四乡联围”。

这道堤围守护了大片肥沃的农地,周边乡民在当中挖出了多条灌溉农田的河涌,形成一片江河环抱的水乡之地,千灯湖最早便是脱胎于此。

时间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洗脚上田的村民在这片水网良田上建起了厂房、仓库,村级工业园的雏形出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里被选定为新城的核心片区,城市化改造开启,首个需要建设的地标工程就是千灯湖公园——其承担着南海新城区“中轴线”的重任。

彼时,为了将中轴线建设打磨成一项“精品”工程,南海引入美国城市设计团队——SWA,为中心城区的中轴线敞开空间作环境设计。这也是南海建县以来的第一次。

1999年7月,千灯湖公园正式动工建设,因一期园内有1300余盏景观灯,到了晚上千灯开启甚为壮观,取名为“千灯湖”。而后,千灯湖还经历了三期的建设,活水绕园,打造“幻彩耀灯湖”大型水幕灯光秀,加上球灯、水上茶亭等特色设计……由于规划设计水平高、注重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千灯湖公园自2015年起陆续获得不同的奖项。其中2015年获得的全球城市开放空间大奖,相当于景观设计行业内的奥斯卡。

从昔日的黄金水道,到如今获得景观界奥斯卡,千灯湖的蝶变,激活了周边区域发展,加速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成为南海的城市客厅、对外开放的重要绿色窗口。

 

城市天际线构建广佛“增长极”

经历20年的建设,如今的千灯湖片区早已成为佛山城市新坐标。白天,搭乘广佛地铁而来的白领步履匆匆,穿梭于高耸的写字楼和各商业中心间;夜晚,华灯初上,超千盏灯点亮千灯湖畔,音乐节序幕在此拉开,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围绕着千灯湖这一城市中轴线,万达广场、保利水城、Ipark广场、宜家家居形成桂城商圈,人气十足。金融资本大厦、荣耀国际金融中心、友邦金融中心、广发金融中心多栋高楼拔地而起,构成千灯湖畔的城市天际线。

如果说千灯湖公园的建设,将旧厂房变为城市客厅新图景,那么2007年落户的广东金融高新区,则使千灯湖摇身变成佛山最具商业价值的区域。

定位“国际化金融后台基地”及“现代产业金融中心”,广东金融高新区引来数百个金融、保险、投资项目落户,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并由此推动包括全球创客小镇、千灯湖创投小镇在内的一个个产业社区崛起,吸引了金融白领人才数量近6万名。

如此快速聚集资金、信息、人才和企业,千灯湖已经成为广佛城市群中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而千灯湖的辐射,也从当初的城市中轴线延伸至如今的“千灯湖片区”。

面向未来,千灯湖又有了新任务。作为南海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今年南海区对该区域提出,要重点发展金融+总部经济+科创文创研发产业,建设金科产融合的创新基地,打造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区。千灯湖片区正被逐步打造为“城产人文”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及珠三角的“新都市客厅”。

 

■亲历者说

昭信集团董事长梁凤仪:

“铁娘子”带领旧藤厂转型为行业领跑者

兼具5G微基站、无线热点、视频监控、一键报警、充电桩等多项功能,这个由被广东昭信集团(下称“昭信集团”)研发的“智慧灯网”的路灯正在文翰湖启用,这也是南海第一个5G智慧路灯覆盖区域。

昭信集团是南海“隐形冠军”集群的代表。从来料加工到成立自主品牌,从传统产业到环保产业,从民营小工厂到大型控股集团,昭信集团蝶变的背后,是桂城企业从代工走向自主研发的一个样本。作为参与这一系列转变的亲历者,昭信集团董事长梁凤仪身上敢想敢干的“铁娘子”精神,正是桂城人70年奋斗的一个缩影。

1970年,怀揣着10块钱的梁凤仪加入当时的平洲藤厂,这正是昭信集团的前身。这家成立于1964年的公司最初以为南海东风藤厂来料加工编织藤制品为主业。“这是一次‘自救式’的行为,40多个没技术没文化没有钱甚至残疾的妇女凑了300多块钱来办工厂,希望能赚点服务费,解决温饱问题。”梁凤仪说。

1976年,年仅22岁的梁凤仪扛起了平洲藤厂厂长的担子。成为厂长的梁凤仪思考的不再仅仅是个人的收入,而是100多号人的工厂运转。但随着时代的变革,藤编厂的生意日渐衰落。

为了扭转局面,改变工厂单纯提供来料加工编织藤制品的服务,借助外商实力来助推企业发展的想法涌现在梁凤仪脑中。1978年,梁凤仪截住香港一个做玩具的客人,得到了南海第一张来料加工玩具的订单。

得到订单的梁凤仪立马开始筹备生产设备。“我们购买了200多台设备,价值两百多万港币,并答应在加工费中抵扣,用十年偿还,这在当时是震动整个平洲的事件。”梁凤仪介绍,正是因为这一次大胆的尝试,1979年更名为平洲玩具厂的平洲藤厂就从亏损的边缘达到8万块钱的盈利。第二年,利润就已达到了35万元。

借助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让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省搭上快速发展的动力火车。但资源利用效率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先天弊端,随着市场经济模式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化,以梁凤仪为代表的企业家意识到升级转型迫在眉睫。

上世纪80年代末,昭信集团就与世界著名电子工业企业——日本TDK株式会社合作,以机械替代人工,改善操作、提升效率。

2006年前后,昭信集团实施“三退一进”战略,即退出不创造价值的订单、没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进入新发展领域。“昭信有10年出口传统灯饰的基础,我就想,能不能发展环保灯具呢?”LED节能灯由此进入梁凤仪的视野。

有资金但是没技术怎么办?“既然要干,那就要和最优秀的人合作。”想到就马上去试,多方打听后,梁凤仪找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半导体照明国家实验室刘胜博士团队,邀请他们以技术合作入股。当时,半导体照明芯片设备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LED行业全都依赖进口,使得购置成本极高,为了压缩成本,梁凤仪的企业开始了自主研发之路。

2009年,国内首台半导体照明芯片核心设备成功下线,昭信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四家量产该设备的企业。2012年,昭信外延芯片的出光功率,也达到了国外芯片企业的水平。梁凤仪回忆,试水LED节能灯的企业并不止昭信一家,但最终获得成功的却只有昭信。

“接下来,我们还将启动信息智能+数据化的创新探索,通过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物联网等多方资源的整合,推动国产智能设备迈向国际化,推动大健康产业服务迈向高端化,实现创新发展动能的转换。”梁凤仪说。如今,昭信集团还与南海桂城一道,以昭信集团原有厂房为依托,通过旧物业改造等手段,引进更多LED相关产业项目,打造一个包括完整LED产业链以及商住为一体的光电产业社区。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蓝志凌、肖霞、李欣、杜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