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智能制造优势 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

发布时间:2019-09-02 09:42 来源:佛山日报

图/受访者提供

 

在刚刚结束的中共佛山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鲁毅强调,佛山要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争当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珠三角各市正在加快融入大湾区的步伐,佛山要如何做出特色,走在前列?各项工作如何凭风借力更上一层楼?近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接受佛山日报记者专访,结合多年研究区域经济、国际贸易和港澳珠三角经济的经验,为佛山融入大湾区建设支招。

  

专家简介

毛艳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构建服务‘一带一路’的粤港澳区域联动机制及发展研究”等。在中国开放型经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曾获得国际贸易最高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

  

优势互补

借助广佛同城彰显城市特色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9次提到佛山,您认为佛山要如何在大湾区中找准定位、乘势而上?

毛艳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湾区经济的优势源自其空间结构的开放性、整体性、协调性。按照规划,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湾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

佛山要融入大湾区建设,就要在湾区城市群中找准定位,首先就要有开放思维和整体思维,必须跳出一城一域的思维局限,提高视野站位,将佛山定位放在“可以为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做什么”的角度来思考。

佛山要深入分析自身优势,佛山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价值链配套完整,是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龙头城市,可以率先厘定自己的产业坐标,建设一个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广佛同城走过10年,两地在城市、产业、生活等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佛山在厘定城市坐标时,要借助广佛同城展示自己的城市特色,要更强调广佛优势互补,通过强强联合打造广佛都市圈,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佛山还要借助广佛同城优势弥补城市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偏低的劣势,要扎扎实实修炼内功提高城市开放水平,建设更多开放平台、开放通道吸引高端要素汇聚。例如,佛山南部地区与广州南沙新区邻近,对接广州南沙自贸区,可以探索自身制造优势与南沙制度优势的互补联合,共同打造大湾区开放创新高地。打通顺德港与南沙港、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的联系。政府还应该加强城市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切实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包括更好落实《外商投资法》、更好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等。

  

开放合作

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

记者:佛山是制造业大市,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活力强。佛山如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机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毛艳华: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离不开创新与金融。佛山本地民营中小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对接资本市场和全球市场。

面对全球性的生产与消费转型升级,民营中小企业更应加强抱团合作,构建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尤其要抓住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香港、深圳的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平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香港加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加快发展离岸贸易推动佛山产品走出去。

在充分把握资本市场、国际市场的同时,佛山制造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把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机遇,佛山制造应加快引进境外、省外和广州等地科研院所和高校来佛山设立研发机构,更好推动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建设工程研发中心,主动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多措并举带动佛山制造攻克向先进制造转型路上的关键节点和卡脖子问题,不断提高传统产业、传统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为佛山制造接轨国际市场带来利好,要加快形成“世界科技+佛 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模式,佛山应该如何加强全球化生产制造和创新体系?

毛艳华:大湾区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调开放性和创新性,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模式,实际上与大湾区的开放性、创新性内涵不谋而合。佛山可以借力大湾区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

要对接世界科技,佛山首先要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创新生态环境,为科技人才、科技资本流入佛山构建“洼地效应”。在大湾区城市群中,佛山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孤立的城市看待,对待科创资源要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心态,可以大胆尝试在香港、广州、深圳等世界科技资源集聚的城市建设研发分支机构或网络节点。

要对接全球市场,佛山需要全面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利用大湾区建设机遇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与香港合作建立好离岸贸易发展模式,与广东自贸区对接推进亚洲国际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国家级试点工作,不断畅通对接国际市场。

   

创新发展

集聚科创资源解决产业实际需求

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前,佛山就开始谋划建设“一环创新圈”和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现在随着《规划纲要》出台,佛山应该如何结合湾区规划推动重大战略创新平台建设?

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的大背景下,分属不同的关税区,有不同的法律体系和货币制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破解跨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渐趋向便捷高效流动,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大湾区城市群,有利于推动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离岸贸易发展、创新市场采购贸易。抓住这些利好因素,佛山可以吸引更多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创新平台集聚,服务本地实体经济发展。

佛山以实体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主、中小企业为主,要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构建重大战略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高地就显得至关重要。

佛山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不用一味追求原创性、基础性研究,应该围绕佛山产业升级的实际需求,在应用研究上下功夫。规划建设这些重大创新平台,佛山还可以借力大湾区引进更多国内外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中心,建设一批创客孵化器,与境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院合作,在佛山设立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加强这些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和本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解决本地民营企业的技术瓶颈,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佛山当前正大力推进引入高端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如何让它们和本地企业良性互动?

毛艳华: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搭建好了,怎么产生“化学反应”,促进成果转化,关键是要有好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以硅谷为代表的旧金山湾区的创新体制和政策环境经验表明,创新人才、科技金融、产权保护、科技服务、公共政策等都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可缺少的因素。

企业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佛山要充分调动企业建设工程研发中心的积极性,鼓励大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引入技术人才。同时要引导、鼓励本地有条件的企业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研资源形成集聚优势。

佛山政府可以配套出台优惠政策,例如设立专项资金、财税倾斜、灵活的人才政策等。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公共创新平台管理经验,引入专业化管理运营团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有效整合,服务民营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

 

(来源:佛山日报 记者: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