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创新平台建设要从生产走向生活

发布时间:2019-08-28 09:45 来源:南方日报

禅城季华商务带作为城市主干道以及多个产业的集聚区,助力佛山吸引高端创新要素和提升城市品质。(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 摄)

 

在8月6日召开的中共佛山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佛山提出要充分发挥广佛极点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湾区建设的支撑力。对此,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李立勋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佛山发展基础扎实、动力强大,属于生产基地型城市,在功能结构、发展路径与发展方式上均富有特色。“佛山与广州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极点,对外围地区具有带动性、示范性、引领性。”他说。

作为佛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平台,三龙湾和佛高区的建设在全会中得以详细部署。“平台对于城市发展尤为重要。它是城市吸引外部高端创新要素、彰显区域地位的重要依托。”李立勋表示,创新平台的建设要从生产走向生活,从基本生产要素配套走向高端生活要素配套,从基础性设施建设走向社会环境和体制机制建设,“这些变化就是由单一产业园区向一个产城人融合地区的升华。”

  

广佛产业合作并非单纯产业分工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佛山应该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发展优势?

李立勋:大湾区内各个城市各具特色。其中,佛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从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来看,佛山经济体量大,这代表它发展基础扎实,发展动力强;从城市功能与产业结构来看,佛山有别于广州、深圳等城市,是一个区域性而非中心性城市,是一个生产基地型城市,且其内生动力、发展路径更趋向于地方基地型,自下而上的民营经济发展动力非常足。因此,综合来看,佛山在功能结构、发展路径、发展方式方面都富有特色。

 

南方日报:对比大湾区各个城市,与广州联系紧密是佛山的特色优势。那么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佛山应如何从自身基础出发,打好广佛同城特色优势牌呢?

李立勋:有专家提出,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创新中心,是因为有佛山、东莞这类制造业城市提供支撑。虽然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路径更倾向于外向型。然而在当下这种发展环境下,城市内生动力更让人关注。结合佛山城市发展特点来看,这其实是佛山的机遇期。

首先,佛山要在广佛同城概念下来看自身在大湾区中的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广州—佛山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同时,《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佛山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

我认为,佛山与广州携手打造大湾区发展极点,对外围地区具有带动性、示范性与引领性。因此,佛山要思考如何通过联合广州培育极点,来提升自身实力以及在全球市场中的角色定位与能级。

在这之下,佛山要更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要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现在,我们讲制造业的发展,要着眼整个产业链,而不是单一生产环节。因此,广佛合作不能限于简单的产业与生产环节分工,更要通过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佛山制造与科技创新的优势,支撑广佛构建大湾区发展极点。

  

佛山应打造高品质连片创新载体

南方日报: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多个城市正将创新要素往珠江口聚拢。对于不靠海的佛山而言,这是否意味着更大挑战?

李立勋:我们现在所谈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个大概念,而非单纯物理意义上的临海。佛山在大湾区中的地位,不是以物理定位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实力、发展水平、扮演角色决定。现在,城市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往珠江口聚拢,主要是因为环珠江口正好是珠三角发展相对超前的地方。过去,珠江口一度远离中心城区,用地控制严格。因此,珠江口地区原来并不是发展中心,现在却有着大量优质的开拓空间。

那么,佛山要应对这一发展态势,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培育壮大好优质载体。往珠江口聚拢的资源要素需要高品质连片的新载体承接,佛山要发展好这一类载体,例如三龙湾、佛高区等。这就类似于东莞的滨海湾新区、深圳的前海、中山的翠亨新区等。

其次,佛山要提高交通枢纽特性。一方面,佛山要争取交通枢纽项目落地;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大区域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提升交通枢纽特性。

此外,佛山还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要进一步推动禅城、南海、顺德等中心城区的发展,实现城市形态和发展动力的更新。另一方面,要有效激发高明、三水发展动力。从更深层次来看,佛山有三龙湾、佛高区等战略推进地区,有佛山西站、珠三角新干线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佛山需要进行更多元的考虑,通过优化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来保持整体发展动力。

  

南方日报:佛山多次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三龙湾和佛高区两大战略平台。对此,你有何建议?

李立勋:重大平台建设对于城市的发展尤为重要。如今,城市吸引外界高端创新要素、彰显区域地位,均要依托重点平台。过去,城市竞争靠生产成本、企业与市场,将来必然是靠平台。

当前,创新平台建设越发要强调“从生产走向生活”,即从基本生产要素配套走向高端生活要素配套,从基础性设施建设走向社会环境和体制机制建设。这些变化就是由单一产业园区向一个产城人融合的地区升华。

平台怎么吸引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一是要有良好的生活品质,因为现在高端创新要素强调生产与生活结合;二是要与信息化、科学创新、金融投资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良好平台软环境;三是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配套建设以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产业同城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南方日报:今年5月,广佛同城化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两市要合作共建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生物医药健康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在产业共建方面,两市如何最大化共建效果?

李立勋:广佛同城是个系统性格局性的概念。广佛同城化党政联席会议明确共建这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一方面是基于两市原有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是基于共同使命与战略愿景。广州希望在全球产业发展中有更多作为,需要广佛深入合作。在选定的这四个领域,广佛共建合作基础比较好,需求比较明显,比较容易找到结合点实现优势互补、优势整合,起到“1+1>2”的效果。

  

南方日报:在你看来,两市推动产业共建要抓住哪些关键点?

李立勋:产业同城应以区域一体化为先导,首先就要实现交通对接,然后是实现生活便利往来。就像广佛同城的成效,两地市民感觉最明显。只有生活上实现同城,两市才有可能推进产业同城。

产业发展更多的是市场行为,不是单纯依靠规划推动就可以实现的。如南海区“一汽—大众”汽车项目与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本身存在竞争关系,但是项目落地南海后,市场因素就推动广佛两市围绕该项目开展合作,周边区域也自发地做好配套供应和服务。所以本质上来看,产业同城要通过优化配套建设和交通、生活等对接来畅通要素流动、配置渠道,推动市场发挥作用来实现。产业同城的主要动力还是市场,不能单纯依靠规划引导。

讲到广佛产业合作,大家很多喜欢讲“广州服务+佛山制造”。但广佛之间产业关系不应该也不会是简单纵向分工,应该有更多深度合作的格局。产业关系不是完全局限于广佛一个地区,而是要实现全球链接。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广佛合作共建,前瞻性地培育一些引领中国制造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更要强调规划引导与市场之间的协同,要面向全球推动产业体系建设。

  

推动城市更新要点面结合

南方日报:近期,佛山多次提出要优化城市功能、推动城市更新。你认为佛山城市更新与规划的痛点在哪里?接下来如何改善提升呢?

李立勋:一直以来,佛山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具有明显的自下而上的特点,经济中心向区镇下移,在规划管理上表现出“一张蓝图、分别实施、区为主体、属地管理”的特征。这在激发城市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为三旧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带来较大的成本与挑战。

我建议,佛山在推动城市更新时,首先要有明确的意图、目标,例如提高城市品质、产业品质、空间品质等,要通过规划和城市更新整合城市空间资源,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新功能、高端要素的发展整合出足够规模的连片空间来。这一系列工作一定不能分散化,而要强力整合。

其次是要优化重组城市空间格局、治理格局。佛山要在既定总体方向下细化目标,即“点面结合”,例如有的要围绕历史文化展开,有的要围绕区域合作展开,还有的要围绕功能培育展开。

此外,佛山要统筹多元力量参与。一方面政府要有序推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同时妥善处理好市、区各级各部门参与分工和资源分配分享问题。同时,佛山要抓好工作统筹。这里包括三个层面,即广佛统筹、市级统筹与区域统筹。一方面,佛山要在广佛同城概念下来通盘考虑、铺排工作,包括规划上如何做方案、行动中如何推动,都需要广佛一起协同;另一方面,全市区域范围内要形成统筹格局,在不同领域、不同空间抓住重点体现市级的统筹力度。而区级层面同样要提升统筹力度,以妥善处理,化解好落实层面的相关问题。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王芃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