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五区要用大湾区视野谋划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21 09:00 来源:南方日报

图为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佛山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力争打造一座‘制造业上的皇冠’,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与广州形成共同竞争、共同繁荣的态势。”近日,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佛山现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基础和时机都非常好,“尤其是以广州南站与佛山三龙湾为核心的广佛融合先导区,更是为佛山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在谈及佛山五区的定位与发展时,胡刚说:“佛山的五个区,它们不仅仅是佛山市的五个区,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里,它们都能够结合自身特色发挥功能性作用,其影响力是要辐射全国甚至全球的。”他认为,佛山的五个区都要用粤港澳大湾区的视野来谋划新发展,要有这样的发展魄力,才能找准自己的“湾区定位”。

 

打造“制造业上的皇冠”利用广佛融合先导区发展高端服务业

南方日报:广佛同城已经走过10个年头。你认为过去10年最大的成效是什么?未来10年需要着重发展的方向又在哪里?

胡刚:在过去的10年,推动广佛同城的重要因素,就是两地产业的互补性。佛山的制造业基础雄厚,广州的服务业很突出,两者强强联合,以市场之手推动了同城化的进展。可以说,广佛同城的第1个十年,两地的合作更多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在起作用,而包括广佛地铁等城际交通网络的铺设,则进一步畅通了人才、资本等各类要素资源的流通渠道。

刚刚闭幕的佛山市委全会提到,要探索成立同城化办公室,专职开展广佛同城化日常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这意味着在第2个十年,两地政府正在努力打破更多的行政壁垒,推动广佛融合发展。

可以预见,两地在下个十年会有更多的合作、更紧密的连接。在我看来,佛山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力争打造一座“制造业上的皇冠”,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与广州形成共同竞争、共同繁荣的态势。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企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贯穿于企业生产过程的上游、中游、下游各环节,分布于“微笑曲线”两端,突出发挥对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处在价值链分工体系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正日益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工业化会进一步深化产业分工,由于毗邻港澳,又紧靠广州,佛山许多生产企业的外包需求,都会被上述城市所消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佛山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没有发展的必要了。事实上,佛山现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基础和时机都非常好。

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的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佛山的制造业实力很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工业基础;另一方面,广佛两地围绕197公里的边界线,将推动形成“1+4”的发展格局,尤其是以广州南站与佛山三龙湾为核心的广佛融合先导区,更是为佛山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我认为,广佛融合先导区释放出来的发展能级,是可以跟广州的天河区、黄埔区媲美的。佛山要充分利用广州南站的枢纽效应,积极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共生发展,不断催生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

从区级层面来看,顺德和南海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条件比较好,也逐渐形成了一些集聚平台,比如广东金融高新区、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广东工业设计城、潭洲国际会展中心等。接下来,佛山可以把这些平台做大做强,加强对集聚区的规划引导和跟踪服务,狠抓招商和加强园区运营管理,完善配套服务和功能建设,促进资金、项目、信息等要素以及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发展,不断强化集聚区的示范、培育和提升作用。

 

佛山五区要找准“湾区定位”结合自身特色发挥功能性作用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机遇下,佛山应如何打好市级统筹与五区协调发展的“组合拳”?

胡刚:佛山要打好市级统筹和五区协调发展的组合拳,最关键的,就是要处理好“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2年,佛山进行了数次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扩大了城市的发展格局,也提升了城市的发展容量。但是,佛山依然是一个多中心城市。

所谓的“多中心”,即佛山并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市中心”,佛山五区的发展能量都很强劲。在佛山的五个区里,由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所构筑的强大市场力量,让佛山事实上形成了五个中心。也可以说,“多中心”就是佛山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的特色。

一直以来,佛山都以“多中心”的发展策略进行着城市发展,这种策略促进了内部竞争,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牺牲了一些规模经济的效益。在日益重视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的当下,佛山也需要发挥市级统筹的力量,形成合力去完成一些大项目、大合作。

所以,所谓的市级统筹,归根结底就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该发挥什么作用。而佛山的五个中心,其实更多是一种市场力量的体现,即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发挥什么作用。

在我看来,政府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粤港澳大湾区里,佛山可以通过加强市级统筹,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把基础交通设施做好,打通“断头路”、“断头桥”,做大做强“流量经济”;还有就是规划一些重大平台,目前,举全市之力打造的三龙湾,就是佛山推动市级统筹的佳例。

而市场的重要作用,就是优化资源配置,简而言之,就是五个区要进一步释放市场的活力,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去调配资源,要“放水养鱼”,也就是要进一步扶持壮大民营企业,抓住制造业的根基不放松。

我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佛山的五个区,都要用粤港澳大湾区的视野来谋划新发展,它们不仅仅是佛山市的五个区,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里,它们都能够结合自身特色发挥功能性作用,其影响力是要辐射全国甚至全球的。五区要有这样的发展魄力,才能找准自己的“湾区定位”。

 

他山之石未必能攻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问题

南方日报:近年来,包括佛山在内的许多珠三角城市,频频与长三角尤其是浙江、江苏等省份相互调研取经,对此你怎么看?

胡刚:长三角地区主要受中原文化影响,文化影响因子比较单一,因而呈现出“强势政府+市场经济”的特征;而珠三角地区,由于靠近港澳,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再加上自身具有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等,就形成了“多元文化+市场经济”的特征。

“强势政府+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征,能够提高决策和执行的效率,具体而言,它能让政府的政策在自上而下推行的时候,遇到的阻力更小,推动起来更加高效,尤其是在执行层面上能够更快地落地生根,这也是像最近垃圾分类这样牵涉面广、系统性强的政策,能够迅速在上海、苏州等城市推行的根本原因。

而多元的文化结构,则会促使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的时候,更加考虑政策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在推行时也更多地会以一种“协商”的口吻去进行。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珠三角的省市在推行一些全新的政策时,会先做几个试点,等试点成熟了,形成了经验,再由点至面地铺开。

事实上,这两种特征并无高下好坏之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更重要的是有没有采取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方法论,去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以及包括佛山在内的珠三角9个城市组成的集群,这些城市汇聚了来自全国甚至是全球的人,天南海北的人聚在这里,让丰富多彩的文化得以碰撞,这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创造之源。而一直以来,正是凭借着“多元文化+市场经济”的特征,才让粤港澳大湾区内的11座城市始终对市场保持着较高的灵敏度,也始终能够碰撞出更多发展的活力,进而带动思想的创新、发展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

他山之石,未必能用来攻玉。我认为,在一些涉及技术应用的具体事项上,佛山可以充分借鉴江浙一带的做法,提升做某一件特定事情的效率。但是,在涉及复杂性、系统性的事务时,佛山还是应当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优势去解决问题。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罗琼 受访人:胡刚 暨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