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4-23 08:07 来源:佛山日报

专家简介

胡霞,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广州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宣讲专家,广州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专家。近年来主持过国家社科、广东省软科学、广东社科、中央党校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2024年受广东卫视邀请作为特约专家解读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4年工作任务时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应有之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佛山是实体经济大市、制造业大市,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成为继深圳、苏州、上海之后第四个规上工业规模超3万亿元的城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佛山要继续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新质生产力在佛山这片热土上加速起势、加快形成。


1 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新型工业化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提出的中国特色发展理论,既紧扣时代脉搏,又具有中国特色,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中国国情的特色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既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我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形势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其重要动力是经济增长和结构变革,也就是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而新型工业化作为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型工业化强调生产智能化、分工网格化、产品定制化、过程绿色化,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持传统工业化形成的分工效率,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不同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在不同区域推进新型工业化,能够依据各自优势和特点,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依托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打破地域界限和要素流动障碍。通过构建智能供应链、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可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信息的自由流通,使欠发达地区更好地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体系,发掘和放大其比较优势。同时,新型工业化能够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实现区域间的协同互补和错位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在稳定宏观经济大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舞台,也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的领域。同时,工业的创新溢出效应也是最强的,为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新产业形态的蓬勃兴起,不仅映射出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面貌,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的活水源泉。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在全球竞争的新阶段,通过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精心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铺设坚实基石。


2 充分把握佛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现实基础

佛山地处广东省中部、珠三角腹地,是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之一,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增长7.6%,而且具备了“三五成群,十有八九”的产业格局和集群优势。整体来看,佛山拥有比较充分的新型工业化现实基础。

制造业基础优势明显。佛山坚持制造业立市、兴市、强市,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制造业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是中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制造业体系门类齐全,几乎涵盖各行各业,传统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制造和家电规模庞大,“有家就有佛山造”享誉海内外。与此同时,机器人、生物制药、光电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佛山在装备制造和泛家居领域拥有2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还有8个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制造业规模化与集群化特色优势明显。最近几年,佛山市从园区规划、金融、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推动了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发展,成功地引进、培育和发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

营商环境相对完善。佛山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益于其对营商环境的全面改革和升级。为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佛山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更加稳定的环境,简化了行政审批流程,提高了政务效率,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政务服务。尤其是“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打通了企业痛点难点堵点。根据《2023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佛山市连续两年总分排名全省第三,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高层次人才引进有力。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阶段,在持续推动“六大升级行动”过程中,人才成为了汇聚产业创新资源的关键。佛山对人才的需求已步入更高阶段,需要制造业高水平高层次人才来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的活力,2023年9月,佛山印发《促进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促进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一方面重点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紧缺人才,另一方面也重视高质量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水平,深化“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体系。从2019年到2022年,佛山累计引进的博士人数和新增的高级职称人数均位居全省第三;新增的高技能人才数量近10万人,居全省第二;拥有6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这些成绩充分展现了佛山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的强大实力和前瞻性战略布局。

民营企业实力雄厚。目前佛山全市共有逾50万家民营企业,其中7家上榜“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63家位列广东企业500强,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遍地珍珠”的发展格局。值得注意的是,佛山中小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比重高达95%。这意味着在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龙头企业固然重要,但广大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更是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大量的中小企业使得佛山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质,但是部分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等问题也使得这部分企业的转型升级比较困难。为了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佛山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提升企业的转型发展意识,并大力优化地区营商环境。


3 开创新型工业化新局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动力,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新的发展阶段,佛山要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年轻态现代化制造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政策引导,推动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产城融合则要求在更广阔的政策设计中,实现生产要素在生产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这包括但不限于土地、资本、劳动力的跨区域优化重组,以及推动“多规合一”政策的深入落实,即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维度实现规划的一体化。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也是对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治理体系的积极探索。佛山多年的实践证明,没有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就无法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佛山大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双十园区”,积极构建“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产业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接下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和加强开发低效用地,加快谋划连片工业园区建设,吸引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推动“城产人”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新理念的城市发展样本,注重城市的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有利条件。

聚焦高端制造需求,增强产业链协同效应。位于价值链顶层和产业链心脏地带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乃是高新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为工业体系的持续演进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驱动力。面对中国制造业规模虽大但核心竞争力尚待提升、产业链基础不够稳固以及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集中资源和政策优势培育和强化高端制造业,成为破局之策。高端制造业的培育与发展,要求系统性地解决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问题。这涉及对产业链进行深度整合与优化,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形成从原材料供应、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的闭环系统,以增强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佛山立足制造业体系完备的条件,一方面要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传统优势产业,引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附加值高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同时,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通过精准招商,引进缺失的关键环节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构建紧密协同的供应链体系,推进创新协同与制造业高级化。

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依赖于软实力的提升,即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能力的持续释放。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既能激发创新潜能,又能确保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无缝对接的生态环境。这意味着教育体系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更要紧跟产业前沿,强化工业4.0时代所需的工业机理理解、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IT技能,确保教育输出与高端制造业、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的需求相契合。为了实现科技、产业、人才与资本的良性循环,佛山应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强化科技的赋能作用,积极探索“深圳科创+佛山产业”“香港科创+佛山制造”的合作模式,让大湾区的创新链能够更好地赋能佛山的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做好生态保障。


□胡霞 何朝阳 作者何朝阳系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