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发布时间:2024-03-12 08:52 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今年广东“新春第一会”锚定高质量发展,号召全省上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近日,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孙小兰在接受佛山传媒《理论周刊》专访时表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驱动,走一条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之路。佛山要转型升级巩固自己的制造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谋求区域协同,共同打造创新载体,赋能高质量发展。


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驱动

《理论周刊》: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九项重点任务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被放在首位。您如何理解科技和产业之间的关系?针对当下国际国内形势,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您认为要如何走一条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之路?

孙小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九大重点任务,其中第一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说明中央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和任务。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驱动,走一条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之路。

当前我国产业体系完备,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但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宽而不深,全而不精,产业体系整体上还处在价值链中低端。因此,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制机制,重视各地成功经验的学习和推广。我国最大的优势是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市场规模大就决定中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可以自下而上。例如深圳刚开始改革开放时是个渔村,一切从头开始,既没有大学,也没有研究所,但改革开放40多年,深圳的高科技产业是全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深圳还加快产学研融合,特别是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深度融合,以应用和成果转化为牵引,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并将一些重大成果特别是基础前沿成果,逐步转化为实践。

第二,企业是创新主体。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中,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各负其责,企业是最关键的,担当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角色。我们过去多年一直把企业当成科研成果转移的接收者,而不把企业看成科研单元。在当前的形势下,这种观念显然需要转变,要深刻认识企业才是创新体系的主体。因此,要加大企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加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要形成以产业技术为主的科技文化导向,使很多发明创造在企业产生,服务于企业。

第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优势。我国要构建新的举国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特别是重大技术的创新,如“卡脖子”技术,需要通过新举国体制来实现。同时,在企业层面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市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让创新最有活力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并让先进和重要的科技得到有效利用。


新质生产力是广东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理论周刊》: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在今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新质生产力也是高频词,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以及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的作用?

孙小兰: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需要通过新质生产力提供持久动力。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代表对传统生产力的跃迁和能级的提升,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方向,也是改革使命。着力点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方向,布局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广东在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迈出很大步伐:首先,前瞻布局,明确发展“路线图”。广东布局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5个未来产业集群(即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并以此为主轴,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其次,打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广东正在加快推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释放新动能。在6G、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上构筑新优势。第三,加快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例如广东规划到2035年,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量,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全球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高地。实际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战略选择。新质生产力必将成为广东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支撑。

 

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推动技术创新迫在眉睫

《理论周刊》: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理应在高质量发展上担使命、挑大梁。您认为广东要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

孙小兰:第一,战略布局方面,构建领先优势。整体上来看,当前美国“围追堵截”的外部环境倒逼我们必须在一些关键领域建构自己的优势。在短期内,不可能做到全面领先;未来要做到更多超越,还需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发展。因此,面对挑战与机遇,尤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要确保我们产业体系独立自主和安全可控。广东作为经济和制造业大省,必须挑大梁,加快推进包括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已经布局的五大未来产业集群建设,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构建领先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通过科技创新来形成新质生产力,并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技术创新方面,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推动创新驱动。广东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基础。过去我们各领域产业主要以终端产品集成创新为主。如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终端产品,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终端产品中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依靠进口,成为“卡脖子”项目。而这些中间品相对于终端产品而言,科技含量高、产品迭代快,不仅要技术创新,还必须有应用市场。有时候即使技术有突破,但成本和价格高,仍然没有市场竞争力。这些方面的创新迫在眉睫。

第三,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主要鼓励原始创新。不管是构建领先优势,还是关键零部件创新,都需要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都需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做支撑,靠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三位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要通过办好教育,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并选好用好人才;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大力鼓励和支持原始创新;各方协同配合,形成科技创新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是广东的战略之举,也是一场艰苦的硬仗,相信广东能够勇做创新驱动排头兵,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佛山重点做好四个方面

《理论周刊》: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的传统产业居多,科技创新实力相对较弱。您认为佛山要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孙小兰:一是转型升级持续巩固自己的优势。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提高先进产能比例,有效扩大优质供给,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行动方案,沿着装备制造、泛家居等产业链条,加快技术改造、数字赋能,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稳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二是推进动能转换,持续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推动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引擎。佛山除了做强做优家电、装备、铝型材、陶瓷等支柱产业,提升集群化发展水平,还要培育壮大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努力提升佛山制造业在广东产业体系乃至全国产业链中的位置。其次,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佛山已经在布局各类实验室,并大力围绕氢氨融合、碳碳材料、激光数控机床等领域,努力培育未来产业。接下来要聚焦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和消费市场升级趋势,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是持续补齐各种创新短板。首先,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培育引进急需的各类人才,营造一个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要用好周边的科教资源,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广州有84所大学,佛山近水楼台,要发挥高校院所创新人才“蓄水池”和创新成果“供给库”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既与佛山产业布局高度契合,又面向市场有竞争力,同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其次,重视构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制度,以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建立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需求牵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另一方面,要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吸引相关企业融入关键技术创新链。聚焦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中介机构纽带作用,建立创新驿站,链接上游研发机构和下游中小企业,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四是持续谋求区域协同,共同打造创新载体。一是要激发全市协同发展的动力,通过“百千万工程”的创新推动,争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验区、示范市。二是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主动对接利用大湾区优质创新资源,深化大湾区产业协同协作,共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尤其要继续以科技创新引领,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共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联合实验室等,持续开展共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合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聚链成群,共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最终推动佛山到203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由现在的3万亿跃升到4万亿,“制造大市”跃升为“制造强市”。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