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华实验室:勇闯科创“无人区”,争做佛山科技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3-05-09 08:41 来源:南方+

今年,季华实验室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其成立于2017年12月,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的首批省级实验室,旨在打造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

“获评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是对季华实验室的充分认可,而荣誉背后更重要的是使命担当。”季华实验室主任助理、工会主席、研究员甘泽龙表示,接下来,季华实验室将牵头实施显示制造装备攻关及产业化的“璀璨行动”,集聚全国优势资源打造显示制造装备产业集群,为推动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沉淀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

季华实验室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占总经费的九成以上,其中不少是需要突破“卡脖子”问题、勇闯“无人区”的装备国产化任务,研发难度极大。

成立五年来,季华实验室沉淀了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争取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29项。其中,碳化硅高温外延装备、大功率微波电源已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产业化;印刷OLED喷墨打印成套装备及墨水材料解决了我国新型显示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全球首颗100公斤以内、0.5米分辨率的光学成像卫星“佛山一号”。

以SiC高温外延装备为例,“它是用来做芯片的工具,再先进的芯片,没有装备是做不出的”季华实验室大功率半导体装备研究部负责人、研究员伍三忠介绍,“这种设备以往基本依靠进口,价格至少是国产设备的两倍以上。”

2021年,伍三忠团队被引进到季华实验室时,就瞄准了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装备,即SiC高温外延装备。为打破国外垄断,伍三忠带领团队仅用不到一年时间,突破多项交叉学科难题,掌握多项专利,成功研制出国产6英寸SiC高温外延装备,解决了我国第三代半导体SiC器件生产用关键工艺装备全部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目前,季华实验室已申请发明专利1232件,获授权630件。此外,季华实验室还带动一方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孵化科技型企业19家,AI自编程快速部署机器人、双臂工业机器人、冲压模具智能设计系统等成果形成行业示范,并依托重大项目支撑本地产业园建设。

季华实验室科研项目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优秀奖,2家孵化企业获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让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显身手

人才是衡量一个科技创新平台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无疑是第一位的资源。

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上,季华实验室通过设立“一金一社一讲堂”,建立了独具特色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成立青年创新学社,聚集青年科研骨干开展交流活动;打造季华大讲堂,开展线上线下专项技术培训;在设立青年创新基金上,实验室支持35岁以下具有创新性想法的青年科研人员进行基础领域研究工作、鼓励进行原始创新与突破,单项最高可获100万元的经费资助,截至目前已支持58项研究。

“90后”博士徐婷就是被季华实验室吸引而来的人才代表。2019年,她辞去高校教师的“铁饭碗”,怀揣研发“非充气轮胎”的科研目标来到佛山,成了季华实验室首批引进的博士人才。

“非充气轮胎”被称为轮胎的二次革命。徐婷说:“当时加入季华实验室,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科研成果落地,实实在在促进产业发展,而不是停留在数据上。”

在季华实验室,徐婷的科研愿望得以实现。进入季华实验室不到一年,徐婷通过了青年创新基金答辩,拿到了实验室高达100万元的青年创新基金支持,也成立起她自己的研发团队。

2021年,徐婷团队研发的首批国产“非充气轮胎”样品诞生。2022年,团队已经基本掌握低速“非充气轮胎”核心技术,在积极推动其产业化进程的同时,正向着高速“非充气轮胎”的方向迈进。

徐婷认为自己团队的飞速进展,离不开季华实验室对青年团队的信任支持与帮助。目前,季华实验室打造了一支扎根广东的科研队伍,共有科研团队61个,总人员规模达1451人,已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与众多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高水平技能人培养基地。


(来源:南方⁺记者 刘佳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