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迈向发展新高度

发布时间:2022-10-08 09:40 来源:佛山日报

3255715_ztgg_1664983868208_b.jpg

位于三龙湾科技城核心区域的季华实验室园区。/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在位于佛山市三龙湾科技城核心区域的季华实验室B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正带领着一个博士团队,开展先进制造关键材料与器件界面结构和特性的基础研究。

4年来,佛山从无到有,打造了一座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并在此处聚集了上千名高水平科技人才,沉淀了“佛山一号”卫星等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系统提出了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

佛山深刻领会、准确理解这一重要论断,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季华实验室的飞速发展,就是其中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佛山锚定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1.82%增加到2021年的2.8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544家增加到2021年的7100家;建立起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两家省实验室以及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全职引进了3名院士、11个省创新团队和229个市创新团队……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者。通过建平台、聚资源、造氛围,佛山终于在2021年底通过验收,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回望来时路,佛山科技创新走过乘风破浪、奋发有为的十年,也将走向乘势而上、更加灿烂的下一个十年。


十年磨一剑

成功晋级国家创新型城市

2021年4月27日上午11时20分,一声令下,“佛山一号”卫星随着长征六号遥五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这意味着,在经过季华实验室超高比功能柔性光电成像技术研究团队近两年的攻坚克难后,佛山正式进入卫星制造这一先进制造领域,并为我国航天遥感与微纳卫星对地观测提供了一种新的超高功能密度且低成本的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一时间,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上下一心的共识。

将目光放到佛山这座制造业城市。我们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建,贯穿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佛山科技创新发展的全过程,也在深刻改变着佛山的产业生态。

2012年11月底,佛山召开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动员大会,拉开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大幕。以此为契机,佛山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上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

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创新意识更强了。佛山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19年至2021年均保持在100亿元左右。通过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与金融结合等创新政策,佛山撬动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2%,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创新实施“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更具吸引力了。2021年3月,佛山市科学技术局启动佛山市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每个技术方向最高资助金额在20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力量前来解题。揭榜单位不乏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名校,如广东莱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榜单任务由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揭榜。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企业创新能力更强了。十年来,佛山不断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以“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态度将创新资源导入佛山,佛山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水涨船高。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100家,总量排在全省地级市前列。

在十年磨一剑的执着追求中,佛山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不断深化,终于拿下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金字招牌”。


企业与平台共生

创新实力迈上新台阶

今年9月27日,在佛山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佛山市正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典生物”)总经理谭志坚从佛山市领导手中,接过了一张300万元的省科技奖奖金支票。

这是佛山对创新的认可与鼓励。在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中,正典生物的“鸡球虫病多价活疫苗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佛山是一个筑梦之城。”谭志坚说,佛山是一个尊重人才、重视创新的城市。正是在这里,正典生物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鸡球虫病“正典球苗”系列产品以及整套疫苗应用配套技术,成为亚洲首家球虫疫苗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企业。

企业已经成为佛山“征战”科技奖的主力军。佛山市科学技术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三年佛山企事业单位作为牵头完成单位获省科技奖34项,其中27项由企业牵头,占比超过八成。

科技创新既要有明月当空,也要有星光点点。

在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内,广东中科英海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正在对准备上市登记的农药进行毒性分析测试。作为一家中科院与佛山市合作项目的孵化企业,经过近7年的发展,中科英海就获认定为佛山市专精特新企业。

在佛山数以百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里,像中科英海这样的创新型企业不胜枚举。截至今年9月,佛山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共121家,其中国家级26家;众创空间共92家,其中国家级23家。载体孵化总面积超24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3219家。

企业靠创新打响了“佛山制造”的名声,高端科研平台则靠创新为“科创佛山”新名片的打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近年来,位于佛山南海丹灶镇的仙湖度假区,因为一座实验室的落户而格外引人注目。成立不到3年,作为省实验室分中心的仙湖实验室,已经在氢能领域崭露头角。目前,已有3个院士团队、20多个国家级人才和14个科研团队入驻仙湖实验室。

去年底,仙湖实验室与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和佛山市德力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成立了先进零碳燃烧技术联合创新研发中心。该中心研发出来的陶瓷窑炉氨氢零碳燃烧技术开发项目,预计今年内完成全球首个零碳烧制瓷砖生产。

在更广阔的佛山产业发展版图上,还有星罗棋布的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在科学技术与产业化应用之间搭建起一座座桥梁。

今年上半年,华南新材料研究院、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等13家佛山主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已累计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逾200家,聚集研发人员1250人,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收入达5亿元。

2021年,佛山被中国科协确认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成为广东省内首个地级试点城市。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人才涌向制造高地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无论是提高佛山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还是打造季华实验室这样的科技创新平台,关键都是靠人才。

佛山全职引进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的到来,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2019年12月19日,叶恒强院士签约季华实验室,领衔实验室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

叶恒强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了50多年,是我国电子显微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在他的带领下,季华实验室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正稳步推进。

至此,季华实验室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专家为核心、高端领军人才为骨干”的人才队伍梯队,总人数达1416人,其中全职及双聘人员过千人,包括14名双聘院士与38名高层次人才。

在科创平台成为创新“资源池”“人才池”的同时,以美的、碧桂园等为代表的佛山本土行业龙头企业,也成为了佛山吸引人才的重要“磁场”。

佛山市清华大学校友会秘书长乔富东介绍,目前在佛山工作和生活的清华校友,已经从校友会建立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500人左右,上述两家佛山世界500强企业里就有几十名清华校友,他们大多做着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工作。

短短几年时间,佛山能在人才工作上取得亮眼成绩绝非偶然,这背后离不开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

比如,季华实验室就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及在转化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在科技成果落地佛山后给予收益的90%作为奖励;佛山高新区出台专门的人才团队扶持政策,单个项目落地佛山产业化最高可获得800万元的扶持资金,等等。

在灵活的科技体制机制之下,创新人才涌向佛山,逐渐成为佛山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内生动力。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佛山全职引进2700多名博士、近1.86万名硕士研究生,新增本科以上学历人才10万余人,还引进了194个省、市科技创新团队。


创新引领发展

制造大市掀起数智化转型热潮

在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一些可喜的变化也在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发生着。

今年3月30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宣布第8批全球“灯塔工厂”名单,美的集团两家工厂入选。至此,美的集团已拥有4家“灯塔工厂”。“灯塔工厂”有智能制造“奥斯卡”之称,代表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

数字化智能化和创新驱动,是产业转型的“两条腿”。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助推下,越来越多佛山企业投身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期实现生产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在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特高板数智化示范车间内,一条年产值达2亿元的自动化生产线旁,只有4名员工在作业,更多的是忙不迭的机械臂和自动化生产线。管理者坐在办公室,通过一台智能手机就能掌握全部信息。

“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投入3至5亿元,对标美的集团‘灯塔工厂’,打造建筑陶瓷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示范。”蒙娜丽莎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张旗康说。

为蒙娜丽莎提供转型服务的包括美的集团旗下的广东美云智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脱胎于制造龙头企业的服务商,美云智数更懂制造业,目前已服务了超400家大中型企业,广泛应用于40多个细分行业。

群雄逐鹿,百舸争流。过去五年,伴随着佛山创新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加剧,像美云智数一样的本地服务商茁壮成长,国内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也大多完成在佛山的布局。目前,活跃在佛山的大大小小的服务商,已经超过百家。

一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热潮,正在佛山奔涌:佛山照明率先打造球泡灯智能制造车间,实现了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设备的柔性产线、制造产线和物流系统的无缝衔接;顺威股份通过应用5G+视觉检测系统,实现了对每一个产品百分之百全检;源田床具在业内率先上线MES系统,生产效率提升了25%……

在全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际,佛山又迎来了新的机遇。今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支持佛山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意见》,并提出佛山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创新高地,为佛山下一步的发展绘就了更加宏伟的蓝图,也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制造业大市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年起宏图,而今从头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佛山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在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征途中展现新的作为!


一线实践

“90后”博士徐婷:

在季华实验室实现创新创业梦

灿烂的笑容,自信的眼神,谈论起智能新型非充气轮胎项目时的兴奋与满足……构成了“90后”博士徐婷给人的第一印象。

2019年,来自季华实验室的一个电话,改变了徐婷的人生轨迹。她得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可以全心全力钻研自己心心念念的智能新型非充气轮胎项目。

智能新型非充气轮胎也被称为“轮胎的二次革命”。徐婷介绍,若这类轮胎成功研制出来,既能解决目前充气轮胎容易爆胎、泄漏、危及驾驶人生命的问题,又能通过新材料的应用解决废旧轮胎难以回收利用且污染严重的问题。“同时,非充气轮胎更容易实现智能化。”

“研究轮胎近10年时间,我们真心希望将它落地产业化。”在接到季华实验室抛来的橄榄枝前,徐婷是一名有编制的大学教师,正发愁如何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加入季华实验室之后,徐婷便一头扎进智能新型非充气轮胎项目的研发中。她还拿到了季华实验室青年创新基金100万元的创新经费支持,为项目研发提供了充足资金。

“在季华实验室工作的这段时间,是我最快乐、开心的时候,因为平台的支撑,让我看到自己的梦想正在茁壮成长。”徐婷说,在来到季华实验室之前,她曾憧憬着项目的产业化,但没想到进展这么快,“我觉得我的选择没有错”。

徐婷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还与佛山帮助年轻人追梦的务实作风分不开。徐婷回忆道,在样品生产阶段,由于异地生产费用较高,所以她打算在南海生产样品。然而,由于轮胎零部件较多而且是新产品,很难找到能小批量定制零部件的合作商,她陷入了烦恼中。

季华实验室将徐婷的合作研发诉求告诉了南海区相关部门。仅仅6天的时间,政府部门就为徐婷梳理了一份厂家名单,甚至还帮她牵线,与一家大型的轮毂厂进行合作。

“我既然来到了南海,站在如此好的平台,享受如此好的资源,就没有理由不努力。我要把产品做出来,造福消费者,实实在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徐婷说。


数据扫描

2021年5月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公布了“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名单,佛山成功入选。

2021年12月底,佛山完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任务并通过评估。

2021年,佛山财政科技投入超100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2%。

目前,佛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100家,是2012年的13.1倍。

截至2022年9月,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共121家,其中国家级26家、省级8家;众创空间共92家,其中国家级23家,省级10家。

截至2022年6月底,佛山全职引进院士3人,引进省创新创业团队11个,市科技创新团队229个,各类领军人才超300名。当前,佛山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226万人。

截至2022年9月,全市累计建有省重点实验室32家,其中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29家、数量居全省第二;累计建有省工程中心812家、数量居全省第三,市工程中心1421家。

截至2022年8月底,佛山双创基金总规模达到101.85亿元,放大倍数超11.13倍;投资项目153个,投资总额78.8亿元,其中投资佛山地区项目48个,投资额18.58亿元。


文/佛山日报记者倪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