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 激活名城新魅力

发布时间:2021-06-24 07:32 来源:佛山日报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的佛山,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是一座享誉四海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美食等众多文化名片,文化的烙印已深深融进这座城市深邃、厚重而独特的城市精神。

佛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15年,提出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去年又将这一定位提升为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全面打造与万亿经济大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格局与文化气象,推动实现新时代佛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涵养了佛山900多万市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引领支撑城市创新发展,赋予佛山独特的魅力和持续的吸引力。


擦亮金字招牌 传承活化岭南文脉

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佛山榜上有名。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有1300多年建成历史,明清时期是“天下四大镇”和“天下四大聚”之一,以出产精美的“广锅”而誉满天下。

商贸的繁荣为佛山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佛山成为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狮艺之乡、粤菜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目前,佛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行通济、秋色巡游、扒龙舟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如何深入挖掘佛山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城市记忆数据库、厚植城市文化底蕴,通过文化手段提升城市魅力?佛山人为寻找这些问题的最优解孜孜不倦。

近年来,围绕文化的传承提升,佛山不遗余力。2004年,从激活传统魅力,修祖庙、兴粤剧、保民俗开始,佛山致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大市”;2010年起,佛山力推“文化强市”,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发展;2015年起,佛山锐意发力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提升一脉相承;2020年,佛山提出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以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当前,佛山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向“博物馆之城”“世界功夫之城”“休闲湾区旅游目的地名城”进军,深挖人文资源,不断强化佛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位,擦亮这一金字招牌。


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们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日前,佛山举办2021年度文艺精品扶持项目评审工作,来自广东省专家库的15位专家对115个项目进行评审。参评专家普遍认为,本届申报项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性强,集中展现佛山文艺创作水平和文艺繁荣发展。

自2018年起,佛山市每年拿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文艺精品,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3年来,共有153个项目获得超过9000万元的扶持资金。

除了建立健全文艺创作体系,近年来佛山还通过举办系列文体活动等方式,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

一年一度的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多彩,“佛山韵律·和声飞扬”群众性合唱展演和“佛山韵律·舞动全城”广场舞展演参与度越来越高,佛山群众广场舞还舞上央视《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报道佛山以多元的方式诠释广场舞新风尚,引导市民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树立健康运动的理念。

越来越多国内国际高水准文体活动落户佛山,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文化盛宴:2018年11月,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佛山举办;2019年4月,英雄联盟职业联赛春季总决赛在佛山上演;2020年,陕西人艺版《白鹿原》、昆剧《牡丹亭》先后在佛山大剧院演出;2021年,观众还将欣赏到被誉为“一生必看的一部音乐剧”的韦伯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

如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


补短板提效能 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佛山一直在寻求创新。

2019年3月,佛山从上海捧回一块国字号“金牌匾”——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为本批次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这是对佛山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大肯定。至此,佛山全市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93.34万平方米,每万人均公共 文 化 设施建筑面积达2525.11平方米。全市建成733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市区6所图书馆和6座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全市32个镇街文化站100%获评为省特级站,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33家,村(社区)覆盖率达100%,构建起城乡“十分钟文化圈”。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过程中,佛山各区还因地制宜,推出不少特色做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禅城区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在全区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各类活动站点;南海区探索建设公共智慧图书馆——读书驿站,推动智慧阅读服务“网络化”“均等化”,把图书馆开到群众家门口;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法定机构改革实现“去行政化”运作,九大场馆成立佛山市公共文化设施联盟,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三水区采取“祠堂+文化”模式,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高明区推行针对不同人群的分类式文化改革,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一个都不能少”。

根据规划,佛山市拟于东平河滨水核心区域选址建设市级综合型公共文化设施——佛山文化中心,包括音乐厅、展览馆、美术馆等,总建筑面积暂定165000平方米,将打造成为佛山文化新地标。


创新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速,为营造共有精神家园注入生机与活力。

2021年1月,佛山电影票房取得开门红,以38236877.69元的票房成绩首次挺进全省票房第三位,成为全省地级市票房冠军;今年五一假期,佛山旅游市场呈现强劲反弹势头,总收入18.41亿元,同比增长286.56%,较2019年五一增长37.47%。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佛山文化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促进文化消费市场活力释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商业意识浓厚的文化名城,佛山有着发展文化产业市场的巨大潜力,而一系列政策红利也为全面推动佛山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佛山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旅游业总收入5年累计3360亿元,影视相关企业由南方影视中心成立前的65家发展至1700多家,增长近30倍。

2020年发布的《佛山市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指出,要重点打造九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即以石湾中国陶谷为中心的陶瓷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张槎新媒体产业园为中心的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平州玉器街为中心的玉器产业集聚区,以西樵国艺影视城为中心的影视旅游产业集聚区,以顺德华侨城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北滘广东工业设计城为中心的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以伦教珠宝产业园为中心的珠宝首饰产业集聚区,以三龙湾高端艺术社区为中心的文旅体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以南海电竞产业园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电竞文创产业集聚区。引导文化企业向九大文化产业集聚区集聚,力争推动珠宝玉器产值超800亿元,包装印刷、玩具制造、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4个行业分别超300亿元,影视传媒、体育休闲、视听设备制造等3个行业超100亿元。鼓励文化与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力争到2022年培育10家以上文化产业领域的瞪羚企业和创新型公司,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休闲产业基地。

可以预期的是,迈入“十四五”,文化产业将成为佛山经济发展新动能、消费增长新引擎。佛山正以文化战略强化经济内循环,以文化手段提升城市更新水平,以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为抓手,对标国内优秀城市乃至世界一流工业城市来塑造城市品格与气质,推动实现新时代佛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效支撑。


讲好佛山故事 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

“该丛书全面展示佛山的丰富历史文化,具有科学性、学术性与通俗性。本馆将悉心珍藏,以飨读者。”日前,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收藏《佛山历史文化丛书》后,在其官网上发布信息对丛书进行介绍。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是佛山市委、市政府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2016年第一辑出版以来,已连续出版5辑50种,2020年还出版了中英文版两种。文化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丰富。让佛山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岭南文化是《佛山历史文化丛书》 的出版目的之一。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25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已收藏了这套丛书,为全国各地的读者认识、了解佛山提供了一个窗口。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学术委员会委员龙建刚说,一座城市的故乡是它的历史,一座城市的未来在于人民的内心。佛山历史文化的锻造,对佛山制造的积淀、佛山自信的塑造提供了强大涵养。

如今,文化已经成为佛山城市发展的重要优势,也是佛山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禀赋。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佛山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市民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城市发展迈入以文化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形态、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价值的关键阶段。

如何站在更高起点上,打造一座人文与繁华并茂、精神与物质共享的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树立与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相适应、与“经济佛山”相匹配的“文化佛山”新形象?这更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更大的舞台上讲好佛山故事;更需要以新时期城市精神文化,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进一步提升佛山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


(来源:佛山日报 记者:黎红玲、招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