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书写万亿城市精彩故事

发布时间:2021-06-22 07:11 来源:佛山日报

s_22A03_same01_1.jpg

佛山逐渐走出一条“互联网+智能制造”的转型路径。/佛山日报记者周春摄


沧海横流显本色,砥砺奋进当先锋。

4月29日,随着风火轮(广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从佛山市行政服务中心领回营业执照,佛山市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正式突破100万户,其中企业超42万户。以佛山目前约950万常住人口来计算,相当于每9.5个人中,就有1个老板。

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佛山市场主体遍地开花,表明时下经济活力足,经营机会多,更有利于创业干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沧桑巨变。佛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划出了一条从封闭到开放、从百业待兴到GDP超万亿、从粗放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美丽轨迹,在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以先行一步的气概书写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精彩故事。


曲折前行 佛山各行各业稳步复苏

百年栉风沐雨,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

佛山南海西樵山下,有一家古老的缫丝厂——南海丝厂。古往今来,西樵镇便是蚕桑丝绸业最为集中的地方。1873年,陈启沅在西樵简村创办中国第一家蒸汽缫丝机厂。承托当地桑蚕业的文化积淀,创建于1966年的南海丝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沉浮,成为珠三角仅存的缫丝厂,向世人诉说着佛山经济的曲折发展历程。

佛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制造业重镇,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佛山蚕丝、制糖、陶瓷制造业历史悠久,素负盛名。但佛山制造业也走过一段极其艰难的岁月。

20世纪初到1949年前夕,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的压榨排挤,珠江三角洲的地方民族工业已濒临崩溃,企业大批停工倒闭,城镇人口大量失业。

以蚕丝业为例,1922年~1925年珠江三角洲蚕丝业至盛时期,仅顺德县缫丝厂就达160家,工人6.3万人,年出产生丝量1200万斤。但是,历经抗战沦陷时期日伪军巧取豪夺,到1946年较大的缫丝厂仅余27家、小型的23家,产量560万斤,1949年更是减至76.8万斤,蚕农破产、丝厂歇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珠江三角洲百业凋敝,国民经济亟待恢复。1950年2月1日至13日,中共珠江三角洲地方委员会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确定了“稳步前进”“宁慢毋乱”的国民经济恢复方针。

同时,中共珠江三角洲地方委员会坚决贯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实行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个体、私人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方针,和《共同纲领》所制定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通过筹粮销债、平抑物价等措施,带领人民用三年时间(1949年11月到1952年11月),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使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财政经济明显好转,国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陶瓷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陶瓷工业体系。在这一时期,佛山陶瓷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以石湾为中心生产美术和建筑陶瓷产品,在国内及出口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出口量在20世纪70年代占全国的20%。

佛山各行各业也开始复苏并逐步发展壮大。1958年,佛山照明的前身——国营企业“佛山市灯泡厂”成立,主营生产白炽灯等照明产品,迅速成为广东区域最具代表性的灯泡厂之一。1969年,国星光电前身“佛山市半导体材料厂”成立,主要生产单晶硅,并在1975年转型做LED,成为国内最早进入LED 产业的3家企业之一,1976年并入佛山市无线电八厂,改名为“佛山市光电器材厂”。两家企业为佛山照明产业奠定了基础,也为佛山改革开放后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播下了种子。


改革开放 树立全国县域经济标杆

数十年风云激荡,每一轮大发展大飞跃,都始于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

当思绪回到40多年前的激情岁月,原容奇镇(后与桂洲镇合并为容桂街道)镇长梁茂贤脸上洋溢出自豪的神采。1978年8月8日,中国最早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之一——大进制衣厂在容奇镇投产。

梁茂贤回忆,容奇镇1978年1月召开特别党委会决定引进外资建设制衣厂。经顺德外贸进出口公司牵线,香港大进贸易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钊到容奇商谈合作并达成协议。资金、设备、技术、管理人员、原材料、订单来自香港厂家,容奇镇负责提供厂房和劳动力,300人规模的牛仔制衣厂很快就在小镇上建起来,从此拉开佛山“三来一补”业务及利用外资的序幕。

工厂开张4个月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得改革开放之“天时”,依托毗邻港澳之“地利”,拥有众多热心支持桑梓建设的海外乡亲之“人和”,乡镇企业在佛山大地如雨后春笋涌现。改革开放后短短不到十年间,顺德、南海已成为中国中小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开放是佛山发展主旋律,那么进入90年代,佛山发展的最大动力就来自改革,尤其是顺德率先打响的产权制度改革,更是在全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1993年6月,顺德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转换企业机制,发展混合型经济的试行办法》,对公有、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产权改革,通过产权转让、引资扩股、公开拍卖,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混合型经济,实现产权主体多样化。

顺德敢为人先,提出“靓女先嫁”。1992年秋至1993年春,北滘对美的、蚬华、华星3家优质公有企业转制,至1995年全镇61家企业全部成功转制。事实证明,改革极大激活了顺德“二次创业”的生机与活力,美的、碧桂园等企业都是在这轮改革中脱胎换骨,逐渐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随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佛山全市推开。2000年前后,佛山陆续出现一批经济规模超过十亿元、百亿元甚至千亿元的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镇,形成“一镇一品”的鲜明产业特色,北滘家电、南庄陶瓷、乐从家具、西樵纺织、大沥铝材、盐步内衣、张槎针织等特色产业集群蜚声海内外,佛山制造成为佛山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转型升级 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理念指引方向,行动创造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上新的起点,不断实现新的跃升。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佛山逐渐走出一条“互联网+智能制造”的转型路径。美的、格兰仕、海天、东鹏、新中源、联塑、万和等一大批佛山企业斥资上亿元、数十亿元投入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

在格兰仕的生产车间里,全球最先进的微波炉全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和德国最先进的汽车装配生产线几乎没有区别。“欧洲的生产制造是以秒来计算节拍,中国企业要思考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梁昭贤说,为实现提质增效,格兰仕投资30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各种自动化装备,通过科技的力量带动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瑞士ABB、日本安川、德国KUKA、川崎重工、发那科等全球最负盛名的机器人制造企业纷纷落户佛山。利迅达、嘉腾、科凯达、新鹏、科莱特等一批本土智能制造企业迅速成长起来。目前佛山工业机器人企业近百家,覆盖本体制造、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商等不同类别。

佛山逐步建立起产值两万多亿元的强大工业体系,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在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的艰难征途中,无论是党委、政府还是企业,都清楚认识到,创新是第一动力,佛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激发制造业的强大创新力量。

2016年12月召开的佛山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这座制造业名城提出,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之路,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佛山制造尝试沿着微笑曲线的两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上下游相关资源,在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分工中谋求新的定位。2017年,美的完成对德国库卡的收购,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头条。也是在这一年,美的正式宣布,将逐步从中国家电企业向全球科技化集团转变。

还有更多的企业选择以自主研发的方式,勇攀技术高峰。位于南海九江的广东佳科风机股份公司只有100多名员工,却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成为轨道空调风机的“隐形冠军”。该公司的空调风机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广泛应用在30多个国家的高铁、地铁和普通列车上。

在浩瀚太空中翱翔的神舟六号、天宫一号、嫦娥三号等多个国家航天项目上,在广袤海洋上的中海油作业平台上,在辽远南极洲的“雪龙号”考察船上,都闪耀着佛山制造的技术之光,昭示着一座制造业大市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信心与底气。

2019年,佛山地区生产总值达1.07万亿元,成为广东省继广州、深圳之后第三座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对比1978年的12.96亿元增长约827倍。


高质量发展 向经济总量两万亿目标迈进

砥砺奋进百年路,成就佛山经济新辉煌。

2020年,佛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45元,从绝对值来看,佛山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从一穷二白到全球高收入城市,百年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佛山经济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佛山坚持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构建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协同发力的体制条件和发展环境。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战“疫”大考,佛山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用非常之力推进非常之事,推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双战双赢。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立足万亿经济规模基础,佛山提出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实现1.5万亿元目标,在“十五五”期末突破2万亿元,再造一个高质量发展新佛山。

时代激荡,风云际会。

实体经济是佛山发展的根基和命脉,2020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33万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市委十分坚定、明确,佛山将始终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确保工业比重始终稳定在50%以上,发挥工业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筑牢两万亿发展目标的基础支撑。

佛山将大力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筑牢两万亿发展目标的空间支撑。目前已累计完成村级工业园土地拆除7.36万亩,力争在2023年底前总体完成村级工业园改造任务,把改造出来的土地主要用在发展先进制造业上,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佛山将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筑牢两万亿发展目标的动能支撑。加快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和佛山国家高新区,加快推动“卡脖子”技术取得新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创新动力。

佛山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力打造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城市;充分发挥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全国制造业大市的优势,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和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战略机遇,下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手棋,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佛山这艘经济巨轮,必将劈波斩浪、扬帆远航,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来源:佛山日报 记者:阮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