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施策 打造“引力强劲”的营商人文环境

发布时间:2021-07-27 07:34 来源:中共佛山市委党校课题组

城市人文环境的吸引力是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可以通过城市间互相借鉴、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得到较好的改进,但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品质却难以复制,需要各城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久久为功。佛山曾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过去繁荣的手工制作与商贸交往正蕴含了佛山逾千年的营商文化。佛山欲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前列,就需要充分彰显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为城市营商环境注入“引力强劲”的文化之魂。


培育精神

营造良好的营商人文氛围

发达的手工业孕育了佛山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繁盛的商业往来催生了佛山精明务实的商业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佛山“敢为人先、崇文务实、通济和谐”的人文精神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佛山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还需要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培育公正高效的政务服务精神、诚信担当的企业家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市民精神,这三种精神相互交融、互相促进,构成了城市良好的营商人文氛围。开放包容的市民精神是一流营商环境的背景和底色; 公正高效的政务服务精神是稳定政务环境,保持政治清明的信念保障; 诚信担当的企业家精神是持续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开放包容的人文氛围才能吸引到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优良的政务服务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才能更好地吸引和服务好本土与外地企业。

为此建议佛山,一是要坚持久久为功的教育和宣传。针对政务人员、企业家、普通市民等不同群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文艺作品、文化活动,宣传标语和标识物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让公平高效、诚信担当、开放包容的营商人文精神深入人心。二是深化行为规范。探索制订佛山政务人员行为规范、企业家行为规范和市民行为规范,将政务服务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市民精神实体化和细则化,推动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加强奖励与示范。通过抓典型、树榜样,对表现优异的政务人员、企业家和普通市民进行奖励,鼓励人们共同营造良好的营商人文氛围。


塑造品牌

从“行重于言”到“声行并茂”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报告》 中强调,“城市文化品牌”作为评估指数体系的五个一级指标之一,对城市品牌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品牌发展竞争中的重要领域。城市文化品牌应涵盖地方的历史底蕴、文化特质、城市景观与人文精神,其塑造与传播将直接成为地方推介、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

课题组曾邀请1018位受访市民写出自己认为最具有佛山城市特色的文化项目,结果一共显示出83个主题词,其中传统武术、文化景点、粤菜美食三种类型居多,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咏春拳、剪纸、粤剧、祖庙、南风古灶。作为南派武术的发祥地,佛山具备了岭南文化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鲜明特质; 祖庙内供奉的水神北帝正反映了古代民间铸铁兴盛的繁荣景象; 南风古灶的千年龙窑则孕育了佛山岭南文脉的工匠精神。当前,佛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增加到2.33万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成为以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制造业强市。

对此,佛山不仅要继续重行实干、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更要“声行并茂”塑造城市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佛山制造·中国功夫”城市形象的吸引力。一是在城市文化品牌宣传中,既要凸显佛山制造在科技、创新、精工等方面争优争先的雄伟担当,更要从城市人文的视角宣传营商环境,加入城市营商环境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指标的理念与举措。二是加强利用5G+4K+AI+制造业的新技术,丰富佛山城市精神、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宣传试听的新体验,创新城市文化对外辐射的方式与内涵。三是加强新媒体时代下城市的营销与推介,通过“活动营销”“事件营销”“案例营销”,树立政府与企业互动互助、重商亲商的“官宣人设”,塑造充满人文活力的城市形象。


优化空间

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引力提升的关键点

多年前,佛山曾一度因为“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城市建设,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94.7%(有效问卷1022份)的人赞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正相关,其中文化遗产对城市品质建设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在“文化认同”(81.8%),其次是“经济效益”(9.1%)。佛山目前共有20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占全省总数近三分之一,涵盖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创新保护,定将有效优化城市空间景观,彰显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吸引高端企业人才投资营商。

首先,要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合力的施策主体。一是建议重组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导小组,加强名城建设市级统筹调控能力,设立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对佛山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和改造草案进行审议。二是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纳入属地管理中领导干部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各区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保护领导小组,建立以区政府为责任主体,镇(街道)为日常巡查和现场保护主体的联动机制,制订工作责任书,落实职能到岗、责任到人。三是充分激发市属国有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在城市文化空间更新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加强自我造血、实现自主盈利。

其次,实施整体性保护与微改造并举,深化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是建议在市级层面加快推进旧城旧街区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核实全市20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中历史建筑的挂牌情况,加快对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建立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二是切实加强跨区域、跨职能部门的联动合作,推进连片主题式保护、整体规划、统筹协调,破解城市更新中旧城老街区同质化发展的瓶颈。三是建议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道路管网、路政景观等方面进行统一整治改造。加强打造示范引领项目,充分发挥公有产权的建筑与物业先改造、先提升所带来的示范效应,积极探索采取货币补偿、产权转让、租赁委托等方式推进居民老屋整体改造,提高城市空间美感,优化居住环境。四是建议在人口人流密集的老街区重点提升步行街建设,适当优化城市灯光设计,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与夜经济,让城市既留住历史记忆又充满现代气息,让市民记住乡愁、让企业家们向往佛山。


效能改革

切实提高产业园区公共文体设施使用效能

课题组曾对佛山若干个镇街文化站、村居级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等公共文体设施进行评估,完成了415份群众调查问卷和29份暗访评估表,发现当前公共文体设施使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还有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在村级工业园片区、设施开放的时间不够、设备用品管理杂乱,公共文体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精准性不够。根据户籍和常住地的不同,课题组将佛山居民分为了本地人(出生户口即在本市)、新城市人(出生后户口迁入城市)、准城市人(外地户口但拥有暂住证)和外来务工人员(不具有本市户口和暂住证)四种类型。数据显示准城市人与外来务工人员对公共文体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对此建议:

一是深化“圈层模式”推动现代主题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建设,形成企业内圈+园区中间圈层+各级政府辐射外圈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通过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设施联盟,将市、区、镇(街道)、社区(村)四级纵向到底的公共服务平台与各产业园区链接共享,实现纵横交错的立体式设施网络。二是继续加强公共文体设施“效能改革”,建立健全设施管理单位自查自纠、上级单位指导监管、第三方暗访评估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完善公共设施的区域布局,提高设施服务企业、服务市民的使用效率。三是探索建立园区公共设施使用需求识别机制,通过微信公众号、企业网站、线上问卷、职工之家等渠道,准确反映产业园区从业群体对公共设施的真实需求,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园区城产人文融合配套的商业环境。


惠民悦民

通过高品质公共文体服务提升幸福感

“十三五”期间,佛山举办的公共文体活动成效良好,有效地满足了市民对公共文体服务的基本需求,但与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仍然存在差距,比如,传统文体活动居多,吸引年轻人群的时尚潮流活动偏少,大众文体活动偏多,吸引精英人群的高雅高端文体服务偏少。然而,高品质公共服务才能增强城市对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因此,一是要加强对广大企业工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体活动,指导推进企业工会、行业协会、职业技术促进会等团体建设,鼓励企业工人积极参与各级各项文体活动,通过举办企业体育类赛事、街舞说唱比赛、影视文化沙龙等时尚活动,丰富产业园区的“文体周末”。二是积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话剧、舞剧、歌剧等文艺精品,并设立企业行业专场,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行佛山非遗走进企业,向企业工人传播佛山特色文化,开设剪纸、粤绣、武术、扒龙舟等非遗兴趣班,既丰富工人们的业余生活,又加强他们对城市的文化认同。三是鼓励企业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文体服务建设,推动企业资源联动共享,对企业完成的文化创意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比如,充分发挥中国陶谷、广东顺德华侨城、广东盈香生态园、广东精鹰传媒、K-PARK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龙头企业与平台的产品展示、体验交流、创意创客汇聚等文商旅融合功能,提高丰富企业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形式,以政企互动、企业联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惠民悦民。四是深入推进佛山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共建共享,深化广佛同城的阅读、演出与文化交流,支持更多文化场馆、博物馆加入同城互通行列。支持各级相关科研组织(机构)参与推进佛山公共服务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为各行业发展、企业家成长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与人文环境。


(来源:中共佛山市委党校课题组,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