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兴产业引领的“换道超车”术

发布时间:2021-03-01 08:27 来源:佛山日报

s_01A04_9.jpg

蔚来汽车自动化生产线。/合肥市委宣传部供图

s_01A04_8.jpg

彩虹(合肥)液晶玻璃公司生产车间。/合肥市委宣传部供图


城市名片

坐标 安徽省省会,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淮之间、环抱巢湖

面积 1.1万平方公里

人口 常住人口818.9万

GDP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045.72亿元,同比增长4.3%

荣誉 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国际新能源汽车展等国际盛会


如果要评选全国发展最快的城市,安徽合肥应是强有力的竞争者。1995年至今的25年间,合肥GDP规模从百亿元跃上万亿元,全国排名从97位攀升至20位,被形容是“最大黑马城市”。其中,从2700亿元到万亿元,2010年到2020年堪称合肥“换道超车”的10年。

“换道超车”的动力源之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些年,合肥形成“国资领投”的招商引资模式,一举引入和培育了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个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势头为全国瞩目。

对佛山来说,这个追兵很“生猛”。

当前,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是我国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路径,各地都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争先进位的突破口。

同为制造业大市,佛山聚焦“2+2+4”先进制造业集群,要全力以赴把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成未来支柱产业;合肥则注重开辟新赛道、全链式布局,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点。

毋庸置疑,未来产业培育的争先竞速将更加激烈。

在过去十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竞跑中,合肥为何能抢先一个身位?合肥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之路,对佛山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全链式布局:从“缺芯少屏”到“芯屏汽合”

合肥遵循“缺什么就补什么”,进而“无中生有”,再花大力气引入龙头项目,最后产业成链、成群,实现“小题大做”。

把痛点化为机会的人,往往能抢占先机。

2020年12月7日,总投资440亿元的维信诺(合肥)公司第六代全柔AMOLED生产线投产,是全球行业最高水平的生产线之一。距其8公里处,京东方全球首条第10.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实现满产满销。从2008年至今,合肥新型显示产业“无中生有”,已成为国内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善的面板产业集群。

这一庞大产业集群的发端,源自合肥在家电行业发展中的痛点。

时间拉回到2008年,青岛、佛山、合肥、武汉等城市在家电产业发展上竞速,但面临的共同尴尬是,行业重要部件液晶显示器只能依赖进口。“少屏”之痛制约着家电行业的发展。为此,各地纷纷将引入“屏”项目作为家电“建链”的重点。

这时,因液晶面板价格上涨面临巨大压力的京东方公司,在几个城市受挫后辗转来到合肥,提出的条件颇为“苛刻”:需要政府出资70亿元参与企业投资。彼时,合肥一年的税收不过300多亿元。

投,还是不投?

“合肥家电‘缺芯少屏’,芯就是芯片,屏就是显示屏。这种自主设计生产的、国家急需的产品,未来市场是巨大的。”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朱胜利回忆说,基于这种判断,合肥市研究决定,以新型显示产业作为突破口,与京东方开展项目合作。

打开突破口,连锁反应接踵而来。

白色家电缺显示屏,就将屏幕产业作为突破口;解决了“面子”问题后,发现里面的驱动芯片也要进口,于是布局集成电路产业。以家电产品为原点,合肥遵循“缺什么就补什么”,进而“无中生有”,再花大力气引入龙头项目,最后产业成链、成群,实现“小题大做”。

如今,合肥的“芯”“屏”产业已成为“强环”。在京东方项目的带动下,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已集聚企业10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由2013年的12家增长到2020年的283家。合肥已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全产业链的城市。

从一个龙头到一个产业,再到一个生态,十余年的时间里,合肥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上遵照这样的路线图接续埋头苦干。如今,“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框架布局已经奠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裂变,带来了城市经济的质变。2020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增加值增幅16.4%,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1.6%。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速20%以上。

有媒体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合肥敢于“换道超车”的底气。


招商杀手锏:“国资领投”投出产业集群

政府推动产业发展,主要发力点是在产业培育初期,通过国有资本 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最终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市场。

招商引资的群雄逐鹿中,拼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创造力。

大项目是全国各地政府都在抢的香饽饽,各方面条件并不突出的合肥,为何能频频抢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头部企业?秘密或许就在于共同体意识:发挥国资引领的作用,形成了“国资领投”、社会资本参与的新型投融资模式,使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项目发展深度绑定。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2020年引入的蔚来、威马等企业,无不是合肥国资公司重手加持;再向前看十年,京东方、晶合晶圆、康宁玻璃、维信诺AMOLED 等大项目,推手还是合肥国资。

“通过十年的摸索,国资已成为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者,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和牵引绳。”合肥市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吴翔翎说,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合肥确立了“工业立市”的思路,产业发展亟须找到突破口。合肥的社会资金、民营资本没有沿海地区那么强大,几经探索,才趟出国资运营的新路。

如今,合肥国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持的力度大、范围广。合肥三大国资投资平台之一的合肥产投集团投资部副总经理吴海龙说,集团9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例如,在集成电路领域,产投集团与华登国际、华芯投资等产业资源方共同出资设立基金,累计投入合肥集成电路企业26家。

这种借力打力的创新,已形成一套成体系的闭环模式。“有人用‘赌’‘押宝’等词形容‘国资领投’模式,事实上它是建立在一套科学分析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吴翔翎介绍,该模式已形成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链条,其中有着多重风险控制关卡。如最关键投资决策环节,招商部门推荐项目后,会有专业团队评估投资可行性,对于体量大、技术先进、专业性强的项目,会更大范围地借用外脑论证和把脉问诊。

“政府推动产业发展,主要发力点是在产业培育初期,通过国有资本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最终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市场。”合肥市市长凌云说。

2020年初,蔚来正处于低谷,市场并不看好。但合肥国资投资后,社会资本的信任度也逐步提高,到当年底蔚来已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新能源车企。

如今,合肥“国资领投”模式的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大——上海国资投资了蔚来、威马项目,长三角国资基金及多个长三角民间资本力量也参与到合肥的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项目中。

在“扶上马送一程”后,国有资本将通过市场安全退出。京东方项目在完成6代线、8.5代线项目建设后,合肥国资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完成投资退出,为新的投资积累资金,实现良性循环。


前瞻性思维:布局未来“建链”“强链”

合肥对产业的远见,不仅表现在布局“芯屏汽合”等新兴产业,还在于超前谋划一批未来产业。

厚积方能薄发,产业竞争中比拼的不仅是爆发力,还有耐力。

合肥对产业的远见,不仅表现在布局“芯屏汽合”等新兴产业,还在于超前谋划一批未来产业。在合肥,量子技术、类脑智能、靶向药等未来产业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正在从未来走进当下。

2020年12月,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医药企业海森生物医药,以3.2亿美元拿下世界前十医药企业武田制药中国区部分业务资产,引发业内关注。海森生物医药是合肥市下辖的肥东县于三个月前组建的创新型生物医药科技企业。瞄准生物医药龙头项目,肥东县已经布局该产业两年,收购武田资产正是作为其产业基座。

目前,合肥形成了上游原料药和研发、中游药械制造、下游医药服务的全产业链条,集聚企业近300家。合肥正紧盯靶向药、精准医疗、医药合作研发等新兴领域,谋划引进行业头部企业。

一些未来产业已经初长成。如量子产业已开始进入收益期,合肥国资曾投入千万元入股的企业本源量子,估值超10亿元,成为我国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军企业。2020年12月19日,2020年“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榜单”发布,合肥以28家企业列全国第六位,其中包含多家量子企业。

从全国的产业版图中打量,合肥已成为全国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角逐者。这种跨越赶超,离不开城市能级的提升,国家科学中心的布局以及政府对未来产业的战略胆识。

从“不靠东也不靠中”到“500公里半径内5亿消费人群的中心”,从排名靠后的省会城市到GDP万亿级城市、新一线城市,从“一校一院”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城市地位的改变,将给这座城市带来更为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向前看,站上万亿台阶的合肥瞄准“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目标继续发力。2020年6月,合肥市梳理出12条重点产业链,由市领导担任“链长”加速“建链”“强链”。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合肥的未来之梦已清晰可见。


佛山观察

以更大视野把稳产业脉搏

二十余年间,昔日“中不溜秋”的合肥,今朝一鸣惊人。

同为制造业大市,佛山与合肥的发展颇多相似之处。合肥成为全国家电之都之时,佛山“专业镇经济”正处于顶峰。进入“园区兴业”阶段,两地都实现了制造业发展的大跨越:2006年后的十余年间,合肥工业产值实现了千亿元向万亿元的跨越;佛山实现了3倍的增长跨过2万亿元,成为全国制造业重镇。

更重要的是,两座城市都将先进制造业发展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抓手,强力实施“大招商、招大商”工作。合肥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目标,佛山则致力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着力把“2+2+4”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解剖合肥新兴产业崛起之路不难发现,十余年来,合肥在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上亮出“三板斧”:准、狠、专。

合肥的准,既在于找准了产业方向,选择与自身基础相近、延伸的产业,选定具有核心技术、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产业,瞄准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如“芯屏汽合”的产业蝶变实际是结合当地科教、产业的优势,对既有产业链的强化、补充、巩固和延伸;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项目无不是具有科技潜力和优势项目,量子科技、质子医疗等无不是科技门槛较高、具有较强排他性的领域,京东方等项目带动了一个产业集聚发展。

合肥的“狠”,表现为方向既定后的“舍得投入”。这种“狠”是建立在科学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严密控制资金运作流程基础上的,这需要勇气、智慧和担当。

合肥为何能又“狠”又“准”?根本在于有专业化队伍的支撑,包括把招商队伍变成产业行家,让国资公司独具创投慧眼。合肥每个重点产业链均培育了一批专业研究产业的队伍,目的是确保“与企业家、投资者在一个频道对话,从而打动他们、服务他们”。

如今,传统的漫天撒网式、依靠政策优惠的招商模式已经很难奏效。不只是合肥,越来越多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上提前介入,以超常规的手段进行“选种”“孵化”“育苗”,熟练运用国资、基金、社会资本等办法撬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一个区域与一个产业的相互成就。

纵观合肥新兴产业育成之道,把准产业脉搏是第一步。佛山是传统制造业大市,在装备制造、泛家居等产业上形成了优势。目前,科技日新月异,新产业新方向新领域勃兴,在面向新选择、面向未来时,佛山更应打开视野,观察、分析、把握产业脉搏,发挥改革开放40多年来形成的熟悉市场、熟悉产业链的经验优势,既保持独立的判断,又敢于选择看准的方向。

善用资金撬动是第二步。当前,金融、科技、产业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发展其一必须做好另外二者的文章,方能借力打力。几十年来,佛山形成了民间资本丰厚、熟悉企业运作等优势,也须扩宽视野,学习先进城市在金融创新、国资运作等领域的做法,发挥资本更大的撬动力,带动社会资本等市场要素进入新兴产业,探索更多金融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量子通信等产业的兴起,让合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浪潮中走在前面,这得益于其十多年前的布局。佛山“2+2+4”产业体系中,既有传统优势产业,也有着力发展的新兴产业。面向“十四五”乃至2035年,佛山有必要前瞻性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提高城市产业的续航力,为佛山的下一个万亿GDP蓄积能量。


佛山行动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性,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佛山要坚持坚守制造业立市,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2+2+4”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佛山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报告


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全面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探索建立重点产业“链长制”,加快实施“四个一”培育方案,巩固提升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安全应急与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2+2+4”产业发展新格局。

——2021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佛山日报

策划:吴礼晖、何仁军

统筹:王亚亮、尹保山、吴岚岚、何宁、陈伟鹏、陈婉萍

采写: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李年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