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佛山要向深圳学什么?

发布时间:2020-10-19 08:39 来源:佛山日报

嘉宾介绍:

黄琼 佛山市委党校科研处副主任

伍明 佛山宜可居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研发负责人

张雄 佛山市人社局人才开发科四级主任科员

李彦 深圳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教授


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正确的战略决策。40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圳是我国经济特区的一个鲜活缩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佛山要从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身上学些什么?本期圆桌论坛,四位嘉宾各抒己见,为佛山建言献策。


三个创新优势可供佛山借鉴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要携手广深港澳等大湾区城市形成协同创新体系,坚定不移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从文化创新、体制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面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历史机遇,站在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顾深圳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三个独特的创新优势:

一是特区的观念创新。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40年来,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正是反映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植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圳城市观念中的“敢为人先”“来了就是深圳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都反映了这座城市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正是观念的创新,让深圳蜕变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二是特区的体制创新。特区赋予深圳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让深圳更加放心大胆地探索,勇于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在大部门制改革、城市行政区划及管理体制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公务员管理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改革、深圳教育综合统筹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社会组织治理体系改革、深圳质量指数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了诸多改革,为全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路,并取得了突出的改革成效。

三是特区的人才机制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深圳不断优化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人才立法,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并相继推出“促进人才优先发展81条”“鹏城英才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着眼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全链条、人才布局各领域、人才发展各层面,推动人才智力转化为创新成果。在行政管理方面,深圳坚持引导而非主导的政府定位,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弱化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从市场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为参与者创造条件,为市场主体开展创新改善市场准入、土地、财政、税收、人才政策等政府激励。深圳利用特区先行先试和部分立法权下放的优势,在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方面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不断推进城市管理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公平竞争保障环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圳改革开放发展的经验相信可以给佛山提供一些启示。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佛山制造业优势,携手广深港澳等大湾区城市形成协同创新体系,坚定不移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从文化创新、体制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此外,佛山也拥有地方立法权,可以好好运用这个优势先行先试。(李彦)


营造局部优势 做好“短中长”期规划

目前,佛山人才引进扶持力度相比周边城市并不具备整体优势,因此,接下来佛山出台的人才政策,既要加强对原有政策的完善与细化,又要重视新政“局部优势”的营造。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40年来深圳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的崛起并非偶然,除了时代、区位、政策等因素外,还在于其聚集了一大批敢闯敢干的人才。“深圳模式”无法完全复制,但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从短期来看,要善于错位交锋,营造“局部优势”。

深圳敢破敢立,通过土地、劳动力、政策等政策优势,短期内聚集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金融资本。处在广州、深圳周边,在各项指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要想打好这场人才争夺战,佛山要善于营造“局部优势”。目前,佛山人才引进扶持力度相比周边城市并不具备整体优势,因此,接下来佛山出台的人才政策,既要加强对原有政策的完善与细化,又要重视新政“局部优势”的营造。比如,对于普惠性人才政策而言,可以适度低于广州、深圳,但佛山可以在一个周期内选择性地扶持几个重点行业,加大对这些行业人才的扶持力度,确保政策优于周边城市。

从中期来看,要善于谋篇布局,提供“用武之地”。

短期引进人才不难,难的是用好和留住人才。高端平台既是聚集产业的要素空间,更是聚才用才的物理空间。截至目前,深圳建成了深圳大学等12所高校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10所特色学院,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超过1700家,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万家。反观佛山,研究型科研院所相对匮乏,创新主要集中在部分中大型企业里和产品研发上。要打破这种被动局面,佛山亟须在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找准城市发展定位,强化规划引领,积极引进高端平台,整合提升现有平台,建设一批战略平台,夯实新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长期来看,要善于补足短板,构建“优良生态”。

实践证明,人才的竞争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单纯靠拼政策、拼资金引进人才的时代渐行渐远。除了必备的生活环境外,良好的科研、金融、市场也是人才流入的核心因素。在人才发展环境的营造上,深圳有很多值得佛山学习的地方。比如,深圳市财政注资1000亿元成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建人才住房;有各类金融机构总部、一级分支机构近700家,私募数量占到全国的19%等。总的来说,深圳全社会合力缔造了一个适合各类创业者、各类企业生存的大生态。接下来,佛山要在全力做好人才业务工作的同时,全力改善城市环境和形态,补齐科研、金融、市场等要素短板,将钱、人、产业、市场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张雄)


佛山不能按照原来的“制造思维”来搞创新研发

佛山要扭转创新不足、高端创新人才匮乏的局面,就不能按照原来的“制造思维”来搞创新研发。科研创新虽然需要的投入大、时间长,但创新的产出是不可想象、不能限量的,不像工厂的产出是可以计算和计量的。

创新与人才是深圳经济的立市之本,而归根结底,创新的根源还是在于人才。佛山要在创新和人才方面向深圳学习,首先要弄清楚的是,高端创新人才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对个人成长发展要求非常高,对他们来说,有时候发展平台比薪资待遇更重要。

但佛山作为一个中小型民营企业较多的传统制造业大市,一直以来,都存在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今年上半年,佛山经济发展遭遇压力,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外,更多的是长久以来佛山创新不足带来的瓶颈。佛山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投入资金总希望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创新投入有限。但高新科技产业不是制造业,不是新建一个车间就能立马投产的,有时候需要5年、10年甚至更久的研发沉淀。

投入研发少就不会产生大的科技型企业,没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要想吸引人才非常难,即使政府砸钱引进来了人才,也容易留不住,留不长远。佛山总想学习深圳,但深圳不是一天建成的,深圳对科技的投入非常持续且巨大,华为、腾讯、大疆的发展是数十年来深圳对创新始终如一投入的结果。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佛山要扭转创新不足、高端创新人才匮乏的局面,就不能按照原来的“制造思维”来搞创新研发。科研创新虽然需要的投入大、时间长,但创新的产出是不可想象、不能限量的,不像工厂的产出是可以计算和计量的。

佛山要想逆袭,就要沉下心来投入创新。佛山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大力扶持佛山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在科研创新方面给予企业更多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要耐得住寂寞,哪怕短时间内见不到成效,佛山也要持之以恒地投入与支持创新企业发展。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佛山不少企业有着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资金积累,这些较大型的企业有能力、也应该去投入创新。佛山不用过于担心高科技所带来的高风险,因为从目前来看,过于保守带来的风险也许会更大。

除了搭建企业平台外,教育平台也很重要,创新人才对自我教育、孩子教育等的要求也非常高。佛山还有一个很大的短板就是教育,佛山还没有一个一流的高校,要想吸引人才,佛山还要大力投入教育,因为教育和高新科技产业一样,投入产出的时间都比较长。但教育是一个源头活水,可以为佛山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而且高校还承担着基础研究的功能,可以为佛山创新搭建基础研究的强大平台,进一步引进人才。(伍明)


借鉴深圳科创经验 为佛山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佛山要立足制造业产业优势,积极承接深圳科创外溢,合力打造佛山“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云计算、海洋装备、生物医药、军民融合等先进技术。

深圳作为一座将创新深入基因的城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形成独一无二的深圳创新生态。有三个方面值得佛山借鉴:一是产学研结合紧密,形成市场与技术供给无缝对接的产业创新链。二是示范窗口的大视野优势突出,构建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合作生态圈。三是积蓄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势能,构建健全通畅的创新生态链。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

同处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佛山应积极借鉴深圳经验,在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彰显佛山担当作为。

1.遵循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规律,着力建链补链强链,推动现有龙头聚点成链集群发展。一是聚力高端产业融入创新链。佛山要立足制造业产业优势,积极承接深圳科创外溢,合力打造佛山“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云计算、海洋装备、生物医药、军民融合等先进技术。二是聚力高新技术建强创新链。探索佛山产业+深圳科技创新协同模式。三是聚力科创产品配套创新链。建立佛山开放式制造平台,围绕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中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组织核心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

2.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引育高端科创资源,发挥创新要素高端价值。一是构建“科学家+企业家”的双家型成果转化机制。探索产业功能区校院企地协同创新模式,充分发挥科学家的技术优势和企业家的市场优势,强化科学家与企业利益纽带,形成科学家对成果转化主体反向筛选机制,确保专利技术商业价值最大化。二是探索“风投领头+政府跟投”的双投制创投模式。三是壮大“制造业+信息业”的双业态产业形态。以“2+2+4”梯次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装备制造、泛家居、汽车及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为重点,支持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推动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提升。

3.面向双循环需求,积极融入国际循环,适应国内环境变化内循环。一是走好全球化创新协同发展之路。“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创新发展之路,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和科技新体制。二是建立更加系统、更加完备的科技创业孵化育成体系,打造“双创”升级版,引导孵化载体链接全球资源,向国际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三是进一步探索异地孵化转化合作。借鉴深圳成果转化的经验,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研发设计、挂牌上市等辅导,推动高企上规模、树标杆,着力培养“独角兽企业”,促进全球技术在佛山的转移转化。(黄琼)


(来源: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