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9 08:44 来源:佛山日报
城市品质是城市物质环境质量和精神文化内涵的高度统一,高品质城市是城市美好外在形象与优秀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佛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岭南广府文化重要发源地、核心承载地,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挖掘利用好岭南文化元素,为城市注入更多岭南文化意涵,让城市更有文化品位、更具人文品质,是必须做好的大文章。本期圆桌论坛就此展开探讨。
建构具有岭南意韵的佛山城市美学范式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气质,体现在其建筑形态、人文景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不同城市所具有的个性气质,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美学体验。这种美学体验,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审美感知,城市中的意象、空间、精神等都是被感知的对象,这些对象与作为城市主体的人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种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城市美学。当前,佛山正在推进高品质现代化人文都市建设,必须注重城市美学建构,通过意象、空间、精神等方面彰显独特的岭南意韵,进一步提升佛山的城市品质,不断展现佛山的岭南魅力。
一是深入提炼岭南美学意象,优化佛山城市景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佛山的历史文化蕴藏丰富的岭南意象,如粤剧、陶瓷、武术、龙舟等,必须继续深挖其美学内涵,以岭南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与传统村落等为载体,结合现代商业和创意生活元素,引入岭南非遗技艺与民俗活动进行活化利用,打造具有岭南风情的城市人文景观,增强人们对岭南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认同。同时,佛山水网密布发达,江河纵横通海,独特的水环境造就了佛山灵动的城市气质。因此,必须加大对佛山岭南水乡意象的提炼力度,结合绿植、山林、湿地、水鸟等岭南自然资源,打造山水林田湖鸟一体的岭南绿色景观体系,嵌入佛山城市肌理,形成具有高识别性的岭南生态美学名片。
二是着力营造岭南美学空间,提升佛山城市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佛山的城市空间规划,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整体开展岭南山水人文风貌设计。充分利用佛山作为海河相连内贸城市、城镇村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自然环境优势,依托西江水系和北江水系,串联佛山老城历史文化遗产核心区、顺德老城历史文化遗产核心区、西樵历史文化遗产核心区等佛山文化生态品牌,融入岭南水脉、山林、湿地等元素,重点打造桑园围文化公园、岭南湿地文化公园等滨水人文生态场所,形成城水人文融合的诗意栖居美学空间。同时,以佛山首席设计师制度的落地为契机,加强对岭南山水人文风貌的管控设计,实现佛山融入具有岭南人文特色的山水自然生态格局。
三是注重弘扬岭南美学精神,充实佛山城市内涵。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佛山作为一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岭南美学精神充蕴其中,如佛山制造的推陈出新、民营企业的低调实干、龙舟醒狮的拼搏争先等,凝聚为务实、创新、包容、开放等人文基因。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佛山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同时还要加大力度挖掘佛山的红色资源,与传统岭南人文精神综合一体赓续红色血脉,突出激活佛山这座城市自强不息、敢为人先、求实鼎新、兼容并蓄的精神气质,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推动佛山建构成为拥有丰富人文精神内涵的岭南城市美学新范式。(车孟杰 佛山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
以岭南广府文化为城市塑形铸魂
城市文脉是城市精神文化的内核所在,是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以文脉为内容载体的城市品质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佛山要想更好参与国际合作、应对城市竞争,就要在持续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全面提升以岭南文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品质,通过岭南文脉构建推动城市品质大提升,更好向世界展示佛山精神、佛山气度和佛山品位。
一是要“明基定盘”,弄清弄懂弄透佛山岭南文脉的要义内容体系。要确立岭南文脉是佛山作为岭南广府地区城市,其起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岭南广府地域特征的人类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现当代物质和精神积累与留存,其内涵体系是一个以“和谐包容、弄潮创新”为总形象,包含“六脉同源”(根脉、城脉、文脉、人脉、业脉、潮脉)为整体的“1+6”城市文化要素传承表达体系。内容包括:一是文脉形成的基础和根源,包括文脉起源关键节点、山川体系格局、地形地貌、风土气候等自然资源要素。二是建筑和场所空间品质,包括古城、古镇、古村、古街等城镇街区和村落构筑物的空间分布、建筑形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三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发展,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制作工艺、文化记载古籍等。四是生活习俗和艺术的传承发展,包括饮食、娱乐休闲、文体活动等,体现的是佛山岭南文脉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发展变迁。五是产业文化的传承发展,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发展模式、路径和相关印记和遗存,是佛山岭南文脉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六是城市精神风貌的传承发展,包括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精神追求等,是城市文脉的内在核心。
二是要“塑形铸魂”,以用好用活广府文化、水乡文化、潮流文化资源为关键支撑,全力打造高品质高颜值正能量的“美丽新佛山”。要以岭南文化元素植入城乡风貌营造、城市格调提升、文化内涵表达、文化空间拓印等进程,推动佛山城乡空间塑形整容,实现街区可漫步、滨岸可游憩、村居可徜徉、建筑可阅读。要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炼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特别是注重对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精神的挖掘提炼,大力弘扬佛山海纳百川的宽为精神、敢为人先的敢为精神、永立潮头的有为精神和合作共赢的善为精神,全面展示城市多元文化特质,凝聚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建成既有国际潮范、又有广府神韵,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城乡风貌特色突出、城市格调气质高扬的“美丽气质新佛山”。
三是要“传宗续脉”,以佛山地方文化遗产继承创新推进城市品质和格调全面提振。地方传承和文化遗产是地方记忆的载体和佛山岭南文脉的内容支撑,需全面继承保护和活化创新。一是推动佛山地方文化传承和非遗技艺地标群建设。加强佛山古镇、美陶湾、大良老城、河口古镇、西南古镇等整体性保护更新与利用,精细建设岭南广府文化地标群,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二是推进顺德、南海和禅城区传统岭南民居、园林、祠堂和书院等典型载体的持续修复,保护延续传统建筑组群的布局特征和特色风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的街巷肌理、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三是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研学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园林、书院、祠堂和民居文博项目化发展,推出“跟着考古去旅行,岭南文脉探源”研学产品。(杨俭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
推进古村落活化留住城市乡愁古韵
佛山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长达1300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批批印刻历史沧桑、独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遗产。这些星星点点的古村落,不是城市的对立面,而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根,在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散发悠悠古韵,显得弥足珍贵。这些被历史赋予色彩的古村落,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是城市品质提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佛山大力推进古村落保护利用,至今已活化五批次共80个古村落,大旗头等三个古村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2个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全市第六批、第七批共70个古村落活化也正在推进中。接下来,要以绣花功夫进一步做好古村落活化,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留住乡愁古韵,以此助力佛山城市品质的提升。
第一,以用促保,综合应用多种微改造“绣法”。一是大力推进改善古村落居住品质、优化古村落公共空间、完善古村落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古村落宜居宜游水平。同时,充分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人文故事和非遗项目,讲好佛山名人故事,让历史名人及其文化“活”起来,真正走出历史、融入当代。二是贴近生活,努力吸引年轻人群体,开展多业态、多功能、多场景、多形式的活化利用,持续开展数字文保工程,加强古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和观众“沉浸式”交互体验。三是以点带面构建活化升级大格局,加强对古村落连片延伸综合开发,优化整体规划布局,串珠成链,开发研学旅游专线,探索古村落“文、商、旅、产、居”高品质融合路径,实现由古村落“盆景”到古村落群“风景”的转变。
第二,精心打造古村落特色精品和乡村振兴示范村。一是借鉴欧美特色小镇和我国江浙一带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以“一村一品”推动古村落差异化活化升级,树标提质。同时,深入挖掘各村文化内涵、打造各村特色文化品牌,避免“千村一面”。如平洲的平东村,致力打造成为南中国特色珠宝产业集群及以玉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胜地,西樵的松塘村、百西村头村,则与5A级风景区西樵山有机串联,建立“山水+国学+禅修”休闲联盟。二是摸清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将乡村闲置旧屋改造成为美术学院学生写生、非遗文化传承的打卡点,年轻人经营酒吧、咖啡屋、美食店的创业点,创作动漫文学影视作品的启发地,激励年轻人为乡村创作壁画、墙绘、文艺精品。同时,通过文化产品的充分展示和传播,让古村落成为家庭亲子游的研学基地、年轻人文创实践的打卡点、中老年人康养旅游的目的地。三是用好佛山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资源,推进以奇石窑址、文头岭窑址为重点的“海丝”史迹的保护利用,抓住佛山加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联盟”的机遇,加强交流合作,建设一批遗址公园,策划一批主题展览,挖深护好用活本地“海丝”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可借此打造一批具有“海丝”申遗资源、彰显岭南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刘建萍 广东省政协委员,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