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助力制造业当家

发布时间:2023-02-27 08:48 来源:佛山日报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佛山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应用型科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在生产端开展技术攻关,利用市场优势、市场规则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发展应用型科技有何优势?如何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助力制造业当家?《理论周刊》近日专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自由贸易创新研究中心、城市和乡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宗良。他认为,佛山发展应用型科技具有独特优势,政府要做的就是围绕市场导向,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提供良好条件和环境,把企业打造成强大的科技创新主体,加速迸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创造力。


佛山发展应用型科技具有独特优势  

随着产业集群式发展,应用型科技创新的规模化需求和先进性需求、实用性需求会得到旺盛的牵引,呈现供给侧、需求侧双向牵引的态势。

《理论周刊》:近期召开的佛山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制造业当家,并明确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放在发展应用型科技上。您如何理解佛山的这一决策部署?

余宗良:科技创新需要面向和服务产业需求,只有面向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方向,科技创新才能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将发展应用型科技作为主攻方向,将科技之花加快转化为赋能区域发展产业之果,既有战略高度,又是务实之举。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落实到地方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则需要结合各地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找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和重点方向。佛山锚定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当家,尤其离不开应用型科技的支撑。有所为有所不为,脚踏实地发力应用型科技,从而为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用,这样的科技创新才有强大生命力,这也是佛山推动制造业升级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化版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发展应用型科技与解决“卡脖子”难题并不冲突,“卡脖子”难题的解决,不但要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型研究也不可或缺。创新活动是复杂的,不是单向的、线性的,当下创新模式是网络化的、耦合、互动的,创新没有泾渭分明的起点,边界是模糊的、跨界的,创新各个环节,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工程设计以及制造活动本身等,互相联动、互相支撑、相互呼应,是高度互动的关系。

《理论周刊》:佛山发展应用型科技有何优势?

余宗良:佛山是制造业大市,发展应用型科技具有独特优势。首先是丰富多彩的场景优势。佛山最大的优势就是制造业规模庞大,工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丰富,是我国制造业门类最为齐全、民营经济最为发达、中小企业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31 个制造业大类应有尽有,拥有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集聚优势明显,并着力构建人才灯塔产业园等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和西樵岭南文旅集聚区等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集聚式发展,对整个科技创新的场景会进一步形成规模化需求。随着产业集群式发展,应用型科技创新的规模化需求和先进性需求、实用性需求会得到旺盛的牵引,呈现供给侧、需求侧双向牵引的态势。其次是良好的科创基础优势。佛山是国家创新型城市,也是“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本届党委提出“务必成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领头羊”,近年来科技投入明显加大,创新平台载体明显增多,省级实验室、省级工程研发中心、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要素不断涌现,这些为佛山发展应用型科技提供了良好基础。

在这里,通过“场景”这个视角,我表达下对所谓产业“低级”和“高级”的一点看法。拿佛山来说,一方面家电、家具、陶瓷、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优势突出,另一方面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渐显规模效应,无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化版,还是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都需要科技驱动和支撑,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所以,产业的“低级”和“高级”不是零和博弈,“高级”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二者互相赋能、协同发展。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大推手

深圳的自主创新形成了一个显著特色,就是“6个90%”现象,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源自龙头企业。企业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主体。

《理论周刊》:从中央到地方,为何一再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怎样理解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余宗良: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化水平,有利于发挥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从创新主体的功能禀赋看,企业是最好的创新主体。区域创新体系包括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专业服务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但各类主体的分工不同。第一,政府肯定不是具体的科研和技术问题的解决主体,政府要做的是为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条件、营造环境,而不是从事具体研发。第二,科研机构主导的科技创新模式,会出现“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因为科研机构不直接参与生产和经营等市场活动,所以难以精准研判科技成果落地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第三,“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遛遛”,科技创新是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服务发展需求中体现价值,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场”中不断优化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毫无疑问企业是最大的推手、最重要的主体。所以,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从区域发展看,企业强则城市强。一个地方的经济底色到底怎样,最终要看这个地方的企业竞争力。因为创新本身也是经济活动,经济含金量最终会体现在科技上,既要比肌肉、比规模,又要比质量、比健康,全世界的一流城市发展都是如此。佛山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制造业从大到强,离不开大力发展应用导向科学技术的支撑,这既是中央、省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有力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佛山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的必然选择。

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深圳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城市。深圳的自主创新形成了一个显著特色,就是“6个90%”现象,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源自龙头企业。这就是完全由企业和企业家主导的科技创新模式,企业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主体。佛山经济底色好,有着130多万家市场主体且相当活跃,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引导企业提高科技含金量,提升发展质量。

企业话语权和企业家作用还需进一步强化

只要用好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相应的市场资源配置自然会往企业倾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自然会得到凸显,企业自主创新活力自然会争相迸发。

《理论周刊》:在您看来,佛山在发展应用型科技过程中,该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余宗良:第一,强化场景驱动。佛山坚持制造业立市、兴市、强市,建立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也是万亿级城市中少有的工业占比超五成的城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五,在地级市中排第二,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家就有佛山造”享誉全球。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完备的制造业门类,丰富的制造业产品,活跃的民营经济主体,为强化场景驱动提供了巨大优势。大力发展应用型科技,一定要用好这个优势,强化场景驱动、应用导向。

第二,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佛山很重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体制机制上去。比如,某些链条的产业链长,能不能让有能力、有情怀的龙头企业以及企业家担任链长?在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科研组织和基础设施建设时,能不能给企业家更大权力,让他们参与进来?既是出题者,又是解题者,更是应用者。能不能让企业家牵头和高校、科研院所一起组织重大科技创新?这些都可以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激励企业家做链长,做共同创新的投资人。只要短期账和长期账算得过来,企业家是愿意投入其中的。

第三,增强企业话语权。在研发所有环节上,包含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都要进一步增强企业话语权。一是在创新决策上,为了避免“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能不能在创新决策上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不仅佛山要回答,很多地方都要回答。比如可以让企业家一起参与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在科研立项、科研评价、人才评价上更加充分尊重企业想法。二是在创新投入上,为了避免政府和企业各唱各调的情况,能不能让大型企业、领军企业参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政府要多支持,吸引企业共建一些技术研发平台、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甚至支持企业异地设立和并购研发机构,整合创新资源。三是在科研组织上,能不能打破由政府和科研机构做科研立项的惯例,让企业、行业也能担任科技创新任务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四是在成果转化上,产学研融合机制、产业化机制的制定与完善能不能更加垂直精准,做到分行业、分领域、分梯队进行?比如专精特新企业,能不能量身定制一个成果转化服务机制?人才评价能不能打破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四唯”标准,让企业也做评价主体?产教融合能不能让领军企业和高校联合办学,实施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共同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专项科技人才?这些都可以进行积极探索。

推动科技创新,要打破官方评价的路径依赖,围绕市场导向,利用市场优势、市场规则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思想意识到制度设计到氛围营造,都要体现市场导向、应用导向,并形成完整科学的政策体系。只要用好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相应的市场资源配置自然会往企业倾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自然会得到凸显,企业自主创新活力自然会争相迸发。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要摸清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规律,加强创新政策体系的培育和建设,构建完善的、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

《理论周刊》:佛山中小企业占企业数量的90%以上,引导更多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佛山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目前佛山已有制造业单项冠军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7 家。如何加快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余宗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性四大特点的中小企业,这类中小企业专注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在细分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并且具有产业话语权,是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生力军。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小而美”的专精特新企业,包括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能够弥补制造业某些环节的产业链、价值链空白,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重视。

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政府要摸清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规律,加强创新政策体系的培育和建设,构建完善的、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再到单项冠军、隐形冠军龙头企业,进行梯队化培育、扶持。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意味着更多的创新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和导入,要强化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支持。比如在资金支持上,能否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一个金融产品?包括创立基金、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上市、知识产权融资等。在人才投入上,能否对专精特新人才评价体系进行量身定制的创新?比如市一级主导的中级职称评审、人才认定,能不能打破“四唯”取向。在企业用地上,能否实施用地指标单列,供地模式创新?

对于这些问题,可考虑在人才灯塔产业园开辟专精特新产业园区进行创新性探索解决。人才灯塔产业园的建设需要抓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扶持,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文/佛山日报记者叶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