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如何突围前行?

发布时间:2020-12-07 08:17 来源:佛山日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之际,佛山制造业如何谋篇布局,谋划下一个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在近期举行的佛山企业家·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上,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谋划‘十四五’发展”主题,不少企业家代表结合所在行业建诤言、献良策、出实招。本期圆桌论坛特邀请参与座谈会的部分嘉宾代表,就该话题展开讨论。


“顶天立地”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要围绕重大产业需求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聚焦高端半导体装备、新型半导体材料、芯片研制与应用等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工作,发挥工程中心带动效应。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外部环境严峻变化和推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作为主攻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的省重大科研平台,季华实验室将牢牢把握这一发展战略,努力为推动佛山、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支撑。

目前,实验室在推动“双循环”战略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第一,在国际循环方面,存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形势趋紧的问题,这一点从人才对接和科技合作等方面表现较为明显。受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局势变化影响,一些拟引进的海外科学家无法按计划回国,给科研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影响。第二,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方面,存在原创力不足问题。从先进制造领域技术层面看,我们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更多还是偏向于一些追赶型的科技创新,在面向原始创新的纯基础研究方面布局还有待提升。

站在“十四五”门槛前,接下来季华实验室将重点在两方面发力。首先是脚踏实地把实验室基础打牢。“双循环”战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立足于自力更生,因此,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是保持定力,脚踏实地,先把实验室建设好,打好发展基础。目前,实验室正围绕“打造一支扎根佛山的科研队伍、搭建一个国际高端的科研平台、沉淀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带动一方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的主要任务,快速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其次是部署较为完整的研发链条。实验室先期确定了六个学科方向、八个研究方向,部署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科技企业”等研发链条,致力于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一直到高技术产业化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实验室坚持“顶天立地”的建设原则,“顶天”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实现原始创新和战略技术突破。“立地”即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广东省重大需求,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在制定“十四五”规划以及推动佛山高质量发展上,我们也有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战略布局。在半导体关键装备与零部件领域,围绕国产集成电路装备验证平台建立设备、材料、器件等研发中心,开展进口设备替代、IC 设计、工艺流片等具体工作,在佛山建立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围绕重大产业需求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聚焦高端半导体装备、新型半导体材料、芯片研制与应用等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工作,发挥工程中心带动效应。二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实验室与企业、与高校的创新交流与合作,推动校企间科技资源与人才共享,鼓励企业借助实验室平台加大研发力度开展自主创新,提升企业自主研发水平。三是把握好海外人才“回流”机遇,为海外科学家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环境,搭建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健全相关管理服务保障政策,让人才释放更大创新潜能。(宋志义 季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必须从单一科技创新走向系统性供应链创新

坚持品质革命,大力推动供应链创新,攻克进口替代的关键难关,在供给侧发起一场更深入的品质革命,成为佛山制造能否融入“双循环”的重要抓手。

佛山制造业拥有完整的结构体系,在佛山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支柱作用,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和样本。而佛山的产业结构、产业特点决定了其在“双循环”战略中供给端的定位,推动“双循环”战略落地,必须从供给侧发力。

推进“双循环”战略,重点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落脚点,特别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目前,面对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要求,我国在高品质、高科技领域的产品依然受制于国外供应。以新材料为例,在高端的模内标签产品上,日本和韩国企业已经把控国内市场近二十年。不止于此,其实各行各业都存在细分领域中被国外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因此,坚持品质革命,大力推动供应链创新,攻克进口替代的关键难关,在供给侧发起一场更深入的品质革命,成为佛山制造能否融入“双循环”的重要抓手。

以往通过单品研发或者单一企业创新,力求突破国外技术制约的路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实现真正的品质革命,也无法引领供应链突破国外技术的重重包围。未来核心技术的发展,必定源于系统性思维引领的供应链创新,从单一技术创新层面提升至系统解决方案的高度,从单打独斗的创新方式转变为供应链相互依存、结构性创新的核心科技构建。

供应链创新是基于国内市场需求,用科学原理设计,由材料、工艺、装置、人才等维度组成,可实现低成本交付的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具体表现为:洞察引领性、前瞻性、可实现进口替代的市场应用; 基于科学原理的基础技术开发,以及与其相匹配的制程工艺设计; 可将设计高效转化为产品的特有装置和设备;结合产业特性,培养具备专业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原理就是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还原成科学问题,从最基础科学知识进行演绎和解决,再通过材料、工艺、装置等手段表达出来,通过产品回答市场和客户的问题,最终回归到全面攻克细分领域技术瓶颈。正因为塑造具备核心科技的供应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所以我们要清晰认识到这并非是某个企业可以完成的,必须依靠由各供应链每个环节相互链接、彼此依存、协同创新搭建起来的整体系统。

供应链创新的基础必须回归到人,回归到地方对人才的培育和定位上。到德国调研时,让我深刻感受到技能型人才、应用型工程师在国家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作用。佛山需要培养一批符合本地产业特点的技能型人才; 引进一批扎根于制造业,深耕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工程师。对于企业来说,拥有硕士、博士学历的高层次知识人才固然重要,但技能型人才应予以同等地位。过分追求高学历人才而忽视应用技能层面的人才培养和引入,创新只会变成空洞的实验,技术只会停留在论文纸面。人才是第一资源,技能型人才是佛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品质革命的中坚力量。

“双循环”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十四五”期间,佛山应牢牢把握这一契机,坚持品质革命,以系统性创新思维构建核心科技,以进口替代为切入点,推动佛山的供应链全面升级、对标世界,将佛山打造成供应链创新的全国标杆城市。(罗维满 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发挥陶瓷产业全生态链优势

扶持培育高端制造全球标杆

如果产品出不去,那么资本、技术可不可以走出去?希望政府部门能帮助企业拓宽海外投资与并购渠道,换种方式实现佛山陶瓷的国际化。

对于陶瓷行业来说,2020年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首先是国外市场的压力。今年4 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对来自中国的生产商、出口商征收358.81%的反补贴税以及229.04%~356.02%的反倾销税。如此超高税率,无异于宣布中国瓷砖完全退出了美国这个全球第一大瓷砖进口市场。此外,中国瓷砖还在欧洲、印度、巴西、越南、韩国等诸多国家遭遇多起反倾销调查。新冠肺炎疫情叠加贸易壁垒,中国建陶业的国际化、全球化之路可以说是倍显艰难。同时,受疫情影响,国内市场需求也呈下滑态势,尤其是房地产的持续降温,对包括建陶产业在内的诸多行业带来巨大影响,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增长乏力、创新艰难、转型困难的压力。

此时,中央针对变局主动调整发展战略,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企业谋划下一步发展的大坐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蒙娜丽莎将坚持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为辅的发展战略。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未来包括瓷砖产品在内的建材产品仍拥有广阔发展空间。而在国际市场上,如果产品出不去,那么资本、技术可不可以走出去?这方面企业的资源、能力有限,希望政府部门能帮助企业拓宽海外投资与并购渠道,换种方式实现佛山陶瓷的国际化。

结合“十四五”规划制定,在此也对陶瓷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几点建议。一是通过标准覆盖,将陶瓷大板、薄板、岩板创新纳入鼓励类行业,设置单独门类进行区分,以进一步驱动陶瓷行业升级。当前建陶行业已非传统意义上的传统产业,但目前关于建陶行业的政策,尚未结合行业发展状态和产品应用形态作出调整。二是科学评估企业治理水平,差异化推动“煤改气”工作。“十四五”规划应当保持对行业排放的严格标准,但不能将“煤改气”等同于排放达标。事实证明,通过加大环保技术与装备投入是可以实现清洁生产、清洁排放的。我国作为天然气依赖进口,而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全面切换相当于进一步将能源控制权交由国际市场,且天然气一旦供应不足,二级三级天然气混入,排放达标风险上升。

佛山陶瓷产业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成熟、最完善的产业集群,是具备产品创新与制造、供应商资源整合、智能化装备方案解决、泛家居应用融合应用全生态链优势的一个产业。未来五年,陶瓷行业是佛山制造业中又一个有可能培育发展全球高端制造标杆的行业,希望“十四五”规划能多维度对佛山高端陶瓷行业给予关注。(张旗康 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坚持自主创新 破解“卡脖子”难题

佛山高端装备产业已逐渐形成集群发展态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要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分析产业链短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而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领域。佛山作为中国制造业重镇,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推动传统产业高级化、新型产业高端化,探索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佛山路径”必须长期坚持。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要解决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问题。如华数机器人长期坚持自主创新,和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发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在工业现场得到了规模化应用,解决了国产机器人“无脑”的卡脖子问题,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中坚力量。产品在3C、家电、厨具、汽车零部件、食品、制鞋和物流等领域得到了大批量应用,进入了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军品牌行列。接下来,华数机器人会继续和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机构合作,进一步攻克和掌握智能工业和协作机器人整机产品、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工业软件等核心关键技术,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智能服务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和大健康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近年来,在中美经贸摩擦大背景下,国内部分产业链的稳定性受到冲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更是出现了全球供应链局部断链的情况。作为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龙头,佛山的高端装备产业已逐渐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要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分析产业链短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因地制宜,强化机器人产业强链、补链力度,壮大佛山智能装备供应链和产业链生态建设。目前,华数机器人正在建设佛山华数机器人产业园,深耕机器人生产制造、技术研发、人才培训、产业孵化,扎扎实实推进核心零部件、机器人产品、智能产线及工业软件技术规模化推广,和上下游一道助力佛山装备供应链和产业链生态建设,在佛山形成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杨海滨 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   


(来源: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