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0-11-10 08:39 来源:佛山日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新时代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要把佛山打造成为“一核一带一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必然要求佛山紧扣创新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支撑。本期圆桌特邀高校学者和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就此展开探讨。


聚焦产业链发展短板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产业创新扶持政策,要转变单兵作战思维,更加重视产业链上的企业群落发展,以链条式服务进行政策集成。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刻揭示了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新时代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指明了努力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佛山已经成长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形成了家用电器、机械装备、家具制造、纺织服装、建筑陶瓷、金属制品等一批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智能装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发展,产业发展势头总体较好。但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下,佛山产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短板也日益暴露出来。虽然佛山主要制造业的产业链完整,但产业链基础较为薄弱:一方面,产业的技术门槛较低,企业大多使用成熟的技术进行生产,导致行业进入的难度较低,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佛山本地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升,技术含量较高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均高度依赖外部配套供应。产业链现代化问题如不能加以有效解决,未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佛山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制约。因此,未来佛山要聚焦产业链发展短板,加大力度进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着力增强产业链安全性和竞争力。

一要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本地区产业链有待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具体包括某个或多个企业所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处于供应链关键位置的企业的技术升级需求以及行业领先企业的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需求,聚焦上述产业链技术需求清单制定本地区技术创新的计划书、路线图和时间表。

二要强化政府、企业和社会主体在实现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上的责任担当,构建多主体动态协同技术创新突破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形成技术创新合力。对于正外部性较大的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可采取政府采购的模式,而对于产业链其他技术需求则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国有资本风投以及政府主导下企业联合攻关与技术共享等多种方式,有效分摊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本地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

三要加强创新扶持政策集成,构建链条式企业服务新模式。长期以来我省各地不少产业政策具有很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导向,不论是扶持大企业,还是支持大项目,仍然是一种单兵作战的政策思维。下一步要顺应新形势,转变单兵作战思维,更加重视产业链上的企业群落发展,以链条式服务进行政策集成,将提升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作为政策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稳链、强链、补链、延链”工作。

四要面向全球整合高端创新要素资源,积极实施面向全球的“重大技术项目攻关计划”,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和科学家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特别是在当前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情况下,佛山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固有的制造优势,通过科学搭建平台、加强政策扶持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手段强化对外部高端创新要素资源的吸引力。(赵祥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管理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优化高质量发展政策供给 打造一流创新环境

加快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堵点痛点和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的梗阻,着力构建高效公平、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以一流创新环境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一核一带一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功能定位,佛山必须进一步夯实创新动力支撑,让创新驱动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全力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近年来,佛山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环创新圈”“1+5+N”创新平台体系基本成型,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佛山国家高新区、季华实验室等创新园区和平台载体集聚效应加速释放,与全国大院大所合作组建创新载体累计达9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900家,拥有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05家,众创空间74家。这些都是对高质量发展政策供给持续优化的成果。一方面,通过研究制定《佛山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佛山市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支持顺德区建设新时代广东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验区若干事项的通知》等,为创新驱动发展赋能。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破除我市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堵点痛点和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的梗阻,着力推进高效公平、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构建,通过构建一流创新环境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创新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创新,更是金融科技、经济体制、服务理念等方方面面的创新,要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以创新把握机遇、以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率先发展。例如我们在广东金融高新区核心区内高标准建设打造的“千灯湖创投小镇”,已成为省级特色小镇中唯一金融类的特色小镇。目前千灯湖创投小镇范围内的基金机构实际投资额累计达到389.4亿元; 已投项目累计达到504个,覆盖行业包含互联网、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环保类、新材料、半导体、高端制造业等国家重点高科技产业。

接下来,围绕佛山创新发展任务,需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夯实创新动力支撑。一是坚定不移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谋划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破解制造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塑造佛山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以广佛全域同城化为契机,推进广佛创新同城;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合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深圳创新+佛山产业”强强联合。四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环境。创新环境如何,对于能否聚集创新要素、挖掘创新潜能至关重要。必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高地,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环境。(李斌  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 强化创新载体支撑

要聚焦佛山产业发展需求,再谋划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级大科学装置落户佛山。

创新平台是自主创新的有力载体,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已成为各大城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佛山作为中国传统制造业基地,无论是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改造,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都离不开高端创新平台的支撑。

聚焦佛山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重大科技设施和创新平台载体,是当前佛山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推动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近年来,佛山围绕国家、省重大需求,高度重视抓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佛山国家高新区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并组建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华南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载体。

在高端装备与制造领域,季华实验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集聚、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以沉淀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搭建一个国际高端的科研平台、打造一支扎根佛山的科研队伍、带动一方创新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任务,部署了半导体技术与装备、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增材制造、微纳制造、新材料、新器件研究等六个研究方向,目前正朝着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力争成为本领域的国家实验室的目标而稳步前进。

在新能源领域,仙湖实验室致力于以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集聚、整合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瞄准氢能和燃料电池在汽车领域应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切实解决国家在氢能战略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力促研究成果在佛山落地开花,支撑佛山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

在新材料领域,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定位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及应用转化南方基地、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粤港澳科研成果转化中心,着力建设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五大产业,积极部署集群功能性实验室,打造“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全链条研究模式。

科技支撑是创新发展的源动力。随着这些高端创新载体的建成并发挥作用,佛山的创新驱动发展将积蓄起强大动能。接下来,佛山要进一步谋划和推动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快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华南新材料研究院等现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产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在佛山转化;另一方面,要聚焦佛山产业发展需求,再谋划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级大科学装置落户佛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在新型举国体制的大背景下,国家很多重大的高技术项目、关键基础设施的科研平台需要找地方落地,佛山要利用制造业体系完备、基础雄厚的优势,争取更多的国家平台或重大平台落地佛山。(谭海曙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科技处、人文社科处处长,教授)


加快聚集创新人才 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把处于最佳创造年龄段的年轻人作为引进和资助重点,无疑是我市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的有效策略。

发展之道,创新为要;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佛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加快聚集创新性人才,而要加快聚集创新性人才,就要不断优化引才政策体系、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创新激励扶持办法,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首先,要调整引才策略,变“大树移植”为“青苗培育”,未雨绸缪“抢占”人才“青苗”。青年科研人才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在院校平台较为缺乏、产业结构相对低端、引才力度不及广深的情况下,我市想批量引进高端人才的难度相对较大,但是如果把处于最佳创造年龄段的年轻人作为引进和资助重点,无疑是我市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的有效策略。我市制定出台了一些针对35岁以下青年人才的政策,但与周边城市相比,我市青年科研人才引进扶持力度尤其是博士、博士后等人才引进扶持力度仍有待提升。

其次,要改进人才评价模式,变“四唯导向”为“多元评价”,避免人才评价简单量化。目前,科技人才评价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观念仍根深蒂固,各类评价仍然看重已经取得的显性成果和外在表现,对潜在能力、内生动力等隐性价值缺乏有效评价方法。创新人才评价应充分注重其多元化特征。一方面,要发挥政府评价、市场评价、专业组织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的作用,积极推动建立目标一致、协调配合的人才评价组织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淡化以SCI论文、获奖及科研经费为重点的定量指标考评,让人才评价称号与科研效益、社会经济价值挂钩,不搞终身制,不贴“永久牌”,让人才荣誉称号回归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本质。

第三,要优化资助方式,变“头衔标准”为“产出导向”,打破人才资助“马太效应”。攻破“马太效应”,避免“能者通吃”、提高有限人才经费的资助面和资助效益,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要避免重复资助,规定每人每年申请同一级别人才项目和扶持不得超过两项。另一方面,要优化经费分配模式,变“头衔标准”为“产出导向”,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进一步加大对潜力大、实用性强的青年人才课题和项目的筛选力度。同时,探索建立对优秀青年人才持续滚动支持和稳定支持机制,进一步扩大科研资助类项目种类,让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年轻人都能有得到资助的机会。

最后,要优化人才服务方式,变“粗放型服务”为“精细化服务”,推动人才服务“提质增效”。当前,我们在招才引智过程中都很重视服务好人才,但对不同类别人才的服务方式基本大同小异,人才服务模式老化、手段滞后,个性化和针对性不足,实效性不够。因此,服务人才要由传统粗放服务模式转变为精细化服务,提高服务的实效性。一要创新人才服务工作模式。二要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三要营造鼓励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张雄  佛山市人社局人才开发科四级主任科员)


(来源: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