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一座“绿富美”生态之城正在崛起

发布时间:2021-09-10 来源:佛山日报

深黑为“皂”,帷帐为“幕”,在佛山最高峰——高明区皂幕山,满山林木,苍翠深邃,宛如深绿色的大幕……而类似的绿色,已绣进佛山各个角落。今年2月,大型生态纪录片《大美佛山》以震撼的航拍画面呈现了佛山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佛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早已成为佛山人民共同的福祉。

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喜人:空气质量实现多项历史性突破,污染物浓度呈梯度下降;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初显;生态产品不断丰富,城市环境“颜值”逐年提升。


治气不懈 城市“气质”不断提升

夏末,禅城区祖庙门前的细叶榕枝叶繁茂,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这座红墙绿瓦的岭南古建筑显得古朴典雅。根据全市各点位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2020年祖庙“气质”明显提升,同比改善22.5%。

不只是祖庙片区,全市空气质量改善有目共睹,蓝天白云近年成为市民朋友圈的常客。今年1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0年168个重点城市空气改善幅度排名前20位名单,佛山排名第3。2020年,佛山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35,优良天数比例为91.0%,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从污染物浓度变化来看,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较“十二五”末期分别下降25.9%、43.6%、58.8%、24.4%、28.6%,均达到自2012年颁布新监测标准以来的最优水平。

每一微克的下降,蕴含着佛山为提升空气质量付出的不懈努力,也是佛山市委、市政府向人民作出的庄重承诺。

在改善空气质量上,佛山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助力能源结构深层次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碳排放强度超过30%。绿色价值,逐渐凸显。

在行业污染治理中,佛山推动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蝶变。近年来,全市范围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氢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全市铝型材、建筑陶瓷、日用玻璃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施清洁能源改造。

在大气治理过程中,佛山探索建立大气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防控体系,实行“技防”加“人防”的精细管控,搭建监测、预警、监管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由凭经验、凭感觉、粗放式向精细化、科学化转变。


系统治水 水环境整治成效初显

佛山地处河网密集地带,水系彼此联通,水质相互影响。我市坚持流域治理的思路,牢牢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十三五”期间,佛山突出保好水与治差水,全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初步成效。

在水质变化上,主要考核断面水质逐步提升:全市13个国省考断面12个达标,未达标的漫水河噉咀断面(目标Ⅲ类)也从2018年的劣Ⅴ类改善为Ⅳ类; 广佛跨界河流省考西南涌和顺大桥断面、佛山水道横滘断面(目标Ⅳ类)均由劣Ⅴ类升到Ⅳ。坚持流域治理,搭建“流域-控制单元-控制断面”系统治理体系,通过“四源共治”治差水,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

水质好不好,还体现在饮用水源上。作为珠三角水源地,佛山的西江、北江供水通道水质长期保持Ⅱ类优质水,已经成为珠三角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市生态环境局介绍,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已开工建设,未来将输水到广州、东莞、深圳,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供水保障。


优化服务 推进危废收集贮存试点

作为全国典型制造业城市,佛山市危险废物产生工业企业多,一直以来,佛山同样面临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弱、类别少、立项难等难题。2018年起,佛山市积极探索开展危险废物专业收集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探索构建全市危险废物收集贮存体系。

目前,全市已有3家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试点单位,16家危险废物专业收集试点单位,收集能力(最大转运量)超过60万吨/年,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全市危险废物收集网络,企业的治污成本明显下降。据了解,中小微企业与处置单位签订的危险废物处置合同费也从10000多元下降到2000多元。

近年来,通过搭建各类危险废物从产生、暂存、转移到处置整个过程“就地分流、分类收集、安全及时转移和实时全程监控”的规范化监管体系,佛山逐步实现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移试点和向产废企业延伸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服务,全市涉危险废物环境案件呈下降趋势。


村改提升 为高质量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每到周末,平时安静的顺德伦教北海堤围就变得热闹起来。堤围边的大草坪上,人们三三两两,或搭帐篷野餐,或追逐嬉戏,悠然自得。

2018年之前,这样的场景不可想象。2018年4月,伦教宣布正式启动村改,与其他一些地方村改追求巨大经济收益不同,北海毅然放弃已经成型的工业区,率先掀起复垦复绿热潮,大手笔规划了985亩的生态复绿场地。

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正在重塑产业格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2018年,佛山启动村改工作,破解制约佛山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障碍。“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村级工业园土地整理15.09万亩,完成地上物拆除7.36万亩,启动复垦复绿面积1.11万亩,形成一批品质高、生态优的创新产业园载体。仅2020年就引入先进制造业26个,投资总额为619.15亿元; 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4个,投资总额为385.81亿元。

今年,佛山启动实施《佛山市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村改”工作,向“村改”发起“总攻坚”,力争2021至2023年完成形态破旧、产能落后、安全隐患集中的地上物拆除共13.80万亩,累计完成拆除21.16万亩。


环境升级 森林城市全民共享

高架桥下,绿草如茵,各式树木错落有致,五彩塑胶铺就的人行道、自行车道、跑步道在蓝天映衬下异常夺目,不远处可见美丽的滨水绿带。这是南海区三山新城高铁公园,它由过去垃圾满地的桥下空间蝶变而成,新增绿地面积660亩。

浓浓绿意,不断蔓延。2017年10月,佛山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2020年,佛山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14平方米,城郊万亩森林公园,城区千亩生态公园。可以说,绿色已被绣进佛山各个角落。

从城市到乡村,绿色足迹不断延伸。

2020年,佛山在全省率先发布碧道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约400亿元,分三阶段推进以“三环六带”为主体结构的碧道建设,勾勒出“河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岭南水乡画卷。

此外,自2018年以来,佛山共投入68亿元用于森林城市建设,完成新造林面积6002.53公顷,新增城市公园864.99公顷。目前,佛山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7.36%,城区绿化覆盖率45.64%,实现了绿色蝶变。

近年来,随着佛山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海桑基鱼塘田园公园成功申报国家生态公园;“佛山桑园围”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称号;云勇林场获批国家森林公园;佛山在全国文明城市复核中实现三连冠;顺德区、高明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今,一个山水相融、林田交错、天然野趣、乡韵悠长、鹭鸟群飞的高品质生态城市正在佛山建成。


(来源:佛山日报 记者:林嘉慧)